在這次播客訪談中,敢於挑戰不同界限的Nikki Gonnissen解釋自己如何在平面設計中同時遇上自由與束縛。她生於阿姆斯特丹這個以前衛思想和自由主義而聞名的荷蘭首都,經歷過1960、1970年代的大規模「佔屋社會運動」,她當談到童年對她的影響,她說:「我不是龐克迷,也算不上直言不諱表達自己的意見,但我感恩能在這種精神下成長,並感染到當中的激進自由精神。」
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網是一個已經成立10年的網路媒體。10年前,他們以一個帶有心電圖概念的「N」作為標誌;10年過去,他們需要一個新的標誌,來描述下一個10年或更遠的未來。
擁有超過20年歷史的Normann Copenhagen以突破傳統思維的設計帶來眾多的傢俬、燈飾、布藝及家居飾品選擇。
20位「DFA香港青年設計才俊奬」歷屆得獎者分享他們的設計及創意故事。
The Memphis and the Post-Contemporary Object project explores the expressive possibilities of design, bridging the past and the present.
從Ben van Berkel的工作和建築設計風格看來,形容他是「未來主義者」的確最適合不過。因為他研究未來,並根據當前不同的觀察來作各種預測和決定。這位荷蘭建築師的核心設計原則之一是社會永續性。他強調為持久性而設計的重要性,並積極參與一些全球最大型、最具前瞻性的項目。
近年大眾日益關注身心健康,酒店透過設計、服務和產品策劃,保障客人身心舒泰。
荷蘭設計師Maarten Baas涉足不同創作領域後,終發現傢具設計才是其天職所在。他的作品非比尋常,而那些最激進的作品背後的設計概念往往皆來自他的直覺。「你很難去理解自己的直覺,但這正是精髓所在;它是一種潛意識,但當中蘊含著智慧。」
從學校教育到未來職場,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已成趨勢關鍵詞,永續發展共有17大項目標(註1),涵蓋環境、經濟、社會等面向,其實已經融入許多教育課程的設計,校園年度宣導的重點計畫,甚至成立永續相關研究中心與系所,以培育未來企業所需的ESG永續人才。
HKDI及IVE(李惠利)於 2022年8月舉行了「2022年度設計展:文化未來」,為年輕設計師提供平台,展現他們如何透過領略歷史沉澱出新舊兼備的設計,為傳承文化、開創未來作出貢獻。
想擴闊你的設計視野?
這裏還有更多精彩內容。
訂閱 bodw+
隨時隨地探索bodw+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