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设计

连系香港丶展望亚洲:法国第一大亚洲艺术博物馆的发展蓝图

资深艺术博物馆策展人黎燕丽(Yannick Lintz)直言,香港有独特的吸引力。 “于我而言,这是一座迷人的城市。” 若你从她的角度出发,更会发现的慧眼独具。

Zolima CityMag 2024.05.02

随着近年大馆、 M+ 博物馆和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全新文化机构相继成立,香港的文化氛围越见浓厚及活跃,没有受经济和政治方面的因素影响。 

 

黎燕丽最近应 “香港国际文化高峰论坛2024” 之邀到访香港,将再次回港出席设计营商周。 事实上她受邀到港的项目远不止此她笑言,倘若她全盘接受所有邀请,她将要把这座城市变作第二个家。 

 

这位艺术博物馆馆长的工作量就是如此应接不暇。 上次我们与黎燕丽对话的时候,她正为卢浮宫担任伊斯兰艺术馆长。 然而2022年11月,黎燕丽受法国总统马克龙(Emmanuel Macron委任,接管亚洲范围外最大的亚洲艺术博物馆 巴黎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Musée Guimet)新主席职位。 鉴于法国殷切寻求与亚洲国家搭建立文化桥梁,因此这个职位尤其重要。 再,适逢今年法国与中国建交60周年,中国自然成为其中首要连接的对象。 

 

“文化外交并不会防止战争发生。”黎燕丽在尖沙一家餐厅的小隔间里坐着幽幽道来:“即使其他发展都未如理想,文化交流依然可以发挥影响力。” 

 

蒋琼耳的装置艺术《Initiation》(2024)展于吉美博物馆外墙。 (摄影:Frédéric Berthet) 

 

法国的领导并没有忽略这一点。 上任后两周,黎燕丽便随同马克龙 乘坐飞机前往东南亚。 吉美博物馆计划明年在吴哥窟举办大型展览,其后将会于 2026 年及 2028 年集中在韩国和印度。 但现阶段来说,焦点仍是中国。 博物馆目前正举办与赵无极同时代的法籍华裔画家唐海文(T'ang Haywen)的大型回顾展。 同场还有上海设计师蒋琼耳的展览,她用红色织物覆盖了博物馆的一栋建筑,作为中国神雕塑的背景。 另一边,蒋也创作了一个巨大的户外装置艺术,上面刻有关于 60 名中国女性的诗句,以及另一个由 5,000 块普洱茶砖制成的装置。 

 

《Sans titre》(1983-84)由法国华裔艺术家曾海文以塑胶彩于和纸上绘制 

 

博物馆将于六月展示香港收藏家简永桢“竹月堂”的私人雅藏,公众将有机会一睹250件横跨8世纪至18世纪的佳瓷重器。 展出的典藏之一为一件青花梅瓶,其历史可追溯至 14 世纪元朝末年时期(1279-1368 年)。 林茨喜欢称其为“吉美博物馆蒙娜丽莎”,因为它用上了由珍贵且受到严格监管的矿物所调配颜料,颜色特别深邃。 

 

尽管这些展览完全符合法国更宏大的地缘政治目标,但它们也同时契配合黎燕丽对博物馆的愿景。“我们没有跟从政府的任何指令。” 黎燕丽林茨说。 “我们尊重国家的外交框架,但我可以自由决定我们如何做到这一点。” 而她亦制定了雄心勃勃的计划: “我的候选人资格基于历史的加速发展。自2022年乌克兰战争爆发以来,地理上的变化让亚洲地区变得越来越重要。” 吉美博物馆并不仅是 一座外国文物博物馆,是一个机会,让吉美成为法国与亚洲之间重要文化桥梁。 

 

清代康熙时期瓷器,简永桢竹月堂藏品之一。 (摄影:Barry Lui) 

 

黎燕丽说,只建立深度的人脉,她的愿景才有机会实现。  “这一切皆始于人际网络。” 除了在紫禁城里与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博士共一顿 “颇为神奇”的晚餐,黎燕丽早前亦在北京参加了一个以博物馆展览新模式为主题的专业培训计画。 而六月,她将会在巴黎召集一众中法博物馆馆长进行座谈。 

 

吉美博物馆在这里占据了独特的地位。 它不仅是欧洲最大的亚洲艺术博物馆,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亚洲艺术博物馆之一。 指出,除了新加坡的亚洲文明博物馆(Asian Civilisations Museum )外,其实亚洲大多数博物馆的收藏品都是由其国家所提供,仅有一些博物馆的收藏品是来自亚洲不同地区。 

 

数世纪以来的殖民主义,以及历史上欧洲及亚洲之间的权力不平等,近年针对欧美博物馆归还殖民时期从非洲和亚洲掠夺文物的诉求不绝于耳。 然而,林茨坚称吉美博物馆所持的立场与其他西方机构不同。 该博物馆由工业家埃米尔·艾蒂安·吉美 (Émile Étienne Guimet) 于 1879 年创立,许多首批收藏品都是由创人在亚洲旅行期间时亲自购买。 其他典藏则由一些学者搜罗,其中包括柬埔寨国王馈赠的瑰宝,在许多非西方文明被视为原始或落后的时代,柬埔寨国王热衷于展示古代高棉文化的宝藏。

 

明代万历时期瓷器,简永桢 “竹月堂”藏品之一。 (摄影:Barry Lui) 

 

黎燕丽表示,博物馆十分着重收藏品的出处,她确信吉美博物馆的典藏并非来自盗的珍宝。 被问及有关艺术品归还和遣返的话题时,她说︰“我对此另有取态”。 她解释,许多西方机构皆对此感到“担忧及愧疚”。 “我们想避开这议题。 但我认为羞耻感并不是这道辩题的适当起点。目前我们正面临一个现象 所有欧洲博物馆的形象都被扭曲丑化,被恶意描绘成一个曾四处掠夺 的地方。” 博物馆需要对其藏品的获取方式保持透明,并处理那些确实掠夺而来的部份。 然而,她严正指出 “并不是所有物品都是掠夺而来的。在吉美,很大一部分藏品的来源,都是透过和珍宝来源的国家以科研学合作得来的成果” 。 

 

黎燕丽认为,与其过度着眼过去,不如“忽略社交媒体上的喧嚣”,以相互尊重的态度与亚洲各地的机构建立持久的合作伙伴关系。 这无疑是她在香港的目标。 最近邀请了香港艺术馆(HKMoA)总馆长莫家咏博士担任吉美的顾问委员会成员。 吉美博物馆也与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签署协议,将于2026年举办展览;而香港艺术馆亦正探讨未来举办吉美展览的可能性。 黎燕丽续指,博物馆正在与“法国五月艺术节”就 2026 年的一个项目进行对话,并且他们正在与 M+博物馆 “接洽”,目前没有任何具体的合作蓝图。 

 

换言之,这一切都正在按她的计划进行。 她: “我们希望创造一个双赢的局面我们希望创造历史。” 

 

Writer: Christopher DeWolf

 

This column is produced in partnership with Zolima CityMag, an online magazine that explores Hong Kong’s arts, design, history and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