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位上升後果堪忧!以设计治水患
面对海平面上升及暴雨成灾,水广场丶海绵公园丶可持续填海皆为可行方案
香港是一个非常多雨的城市,每年平均降雨量达2,431毫米,大约是伦敦的四倍及纽约的两倍。香港于夏季不时会受到暴雨的影响,饱受洪水和山泥倾泻的威胁。因此,政府部门开发了全球最精密的排水系统之一,市内各处铺设混凝土渠道,将雨水引入大型地下水库,然后排入大海,让香港能够摆脱多年来的困扰。
惟每个系统都有其限制。今年9月8日,香港录得一小时雨量超过158毫米。直至当日结束,部分地区的雨量更多达800毫米。这场世纪暴雨造成若干港铁车站及商场水浸,酿成四人死亡,并估计导致一亿港元的损失。 2020年,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系教授吴恩融曾对当时新启用的雨水排水隧道系统表达一些看法,而于这场暴雨过后,一些评论员就此作出回应。吴恩融教授说:"设计标准是建基于过去的历史。它可以应对30年前发生的事情,但无法应对50年后发生的事情。"
水位上升是一个无可避免的事实。气候变化引致的极端天气事件越趋频繁,不仅是海平面上升,降雨量亦会增加。为应对水浸及周边水域带来的问题,世界各地的城市都需要想出新方案,香港亦无法置身事外。
荷兰建筑事务所Waterstudio.NL的共同创办人Koen Olthuis问道:"你要与水对抗,抑或是与水共存?" 他认为沿海地区城市有三种选择。第一是透过防洪堤和其他结构来阻挡水流,就像荷兰数个世纪以来的做法一样,而纽约现正考虑推展耗资 1,190亿美元的海堤项目。第二是居民可以迁往其他地方,正如马尔代夫前总统曾对面对陆沉危机的祖国民众所作建议。或者,如Olthuis所说,城市可以 "漂浮",并适应如此水深火热的现实。"我认为你需要将这三者结合起来。"
左:Benthemplein水广场的总体规划图。(相片来源:De Urbanisten)
中:遇上大雨时Benthemplein水广场便发挥蓄水池的作用。(相片来源:De Urbanisten)
右:Benthemplein水广场的整体环境。(相片来源:De Urbanisten)
左:Benthemplein水广场的鸟瞰图。(相片来源:De Urbanisten)
中:Benthemplein水广场的排水坑。(相片来源:De Urbanisten)
右:Benthemplein水广场的公共座位。(相片来源:De Urbanisten)
排水城市?抑或海绵城市?
香港的发展受惠于其近海地理位置,但近数十年来,有时却似与大海处于交战状态。 1890年,Catchick Paul Chater及James Johnstone Keswick策划香港首个大规模的填海计划,自此香港便逐步向大海征地,造地超过70平方公里,相当于原有土地面积的7%。讽刺的是,尽管香港的陆地向大海延伸,但水却渐渐变得遥不可及,大约60%的海滨地带禁止公众进入。天然海滩已从市区消失,边缘地区的发展亦向红树林和其他湿地步步进逼。河床被埋在混凝土之中,以兴建大容量的排水渠,务求将洪水迅速排入大海。
气候出现变化,方法亦随之而变。鹿特丹De Urbanisten联合创办人兼荷兰景观设计师Dirk van Peijpe形容旧模式为 "排水城市",当中的水资源管理纯粹是技术问题,由工程师和水文学家负责解决。他说:"这是19和20世纪的概念。21世纪的概念是 '海绵城市'。从土壤、水、动植物开始,最后是建筑物。"
顾名思义,海绵城市是能够自然吸收雨水的城市聚居地,而非单单排水或将水输送到其他地方。海绵城市一词最早于2000年代初由中国内地研究人员提出,为求提高城市的抗洪能力,其后于2014年获采纳为内地国家政策。海绵城市亦引起构建 "蓝绿" 基建设施的国际研究人员和设计师回响,而 "蓝绿" 基建便是旨在于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建立共生关系。
Benthemplein水广场储存雨水的系统。(相片来源:De Urbanisten)
海绵城市在世界各地逐渐冒起。本月较早时候,加拿大蒙特利尔宣布计划在未来两年内新建30个 "海绵公园" 和400条 "海绵行人路"。 (宣布这项计划数天后,蒙特利尔刚好创下100毫米的单日降雨量纪录。)去年,蒙特利尔开设首个名为Place des Fleurs-de-Macadam的水广场,以充满活力的公共广场取代油站,下雨时可以储存并慢慢吸收雨水。 Van Peijpe表示,这些新措施是蒙特利尔官员十年前造访鹿特丹的成果。他说:"一切都是从参观我们的水广场开始。设计师和工程师前来参观,并汲取很多宝贵的想法。"
水广场Benthemplein于2013年竣工,是全球首个于大雨中用作蓄水池的城市广场。 Van Peijpe说:"它源于一个好点子及迫切需要。极端降雨会越趋频繁,而鹿特丹更是低于海平面。源自19世纪的排污系统已达极限,我们应该再次投放资源于这个水管和水泵系统,抑或是思考适应型解决方案?"
建造水广场的想法便是由此而生。他说:"我们想到可以暂时注水的广场。我们将公共空间与排水系统分开,这样雨水便可以自由流入广场的坑位。一般来说,这地方的降雨时间短但雨量大,因此雨水在一天后便会从坑位排入地下水道或含水层。"
左:Waterstudio.NL设计,以柱子支撑的Arkup漂浮屋。(相片来源:Waterstudio.NL)
右:在水上移动中的Arkup漂浮屋。(相片来源:Waterstudio.NL)
左:停泊在岸边的Arkup漂浮屋。(相片来源:Waterstudio.NL)
右:停泊在岸边的Arkup漂浮屋。(相片来源:Waterstudio.NL)
造福人类;造福环境
自此,De Urbanisten便开发一系列相关类型的设计。工作室目前正致力于将鹿特丹的一条旧高架铁路改造成空中公园,以收集并过滤雨水;其他例子包括 "潮汐公园",将被混凝土包围的海岸线自然生态重现眼前;而在哥本哈根,De Urbanisten设计了一条与蒙特利尔海绵行人路大同小异的 "雨街",当中包括大量可以自然吸收雨水的可透水种植空间。
香港亦逐步采取同样做法。国际工程顾问公司Aurecon香港办事处环境与规划执行董事Fredrick Leong表示:"我在香港的新发展区看到这种做法。" 近年来,渠务署采取了多项海绵城市政策,包括以可透水表面及植被取代混凝土,令河道及明渠更为自然。 "这不仅是为了美化,也是为了提高雨水管理能力。" 他指出,此举令水道更适宜昆虫、鱼类和鸟类生活。"它提升了明渠的生态价值。"
Van Peijpe说,这是特别重要的一点,皆因 "这不但解决雨水或洪水问题,并逐渐成为生态议题"。香港近东涌的新填海区将设有长3.8公里的 "生态海岸线",其中包括有助促进生物多样性的红树林,同时可以防止多年来因城市发展造成的海岸侵蚀和水浸情况。生态海岸线亦包含泥滩、有利于贝类生长的岩礁,以及适合雀鸟筑巢、表面凹凸不平的海堤。
Leong解释道:" '生态海岸线' 为有机物质提供容身之所,沿红树林的根部逐渐累积,其他动植物或生物群亦可栖息安居。" 相比之下,较旧式的填海区通常采用巩固的海岸线,几乎没有为海洋生物留有繁衍生息的机会。
至于世界各地的人造景观,情况也相差无几。 Olthuis说:"这就像生活在一部机器之中。" 他表示,尽管所有运河和蓄水池皆为荷兰历年来治水策略的重要一环,但人们很容易便忽略了荷兰大部分地区都是位于海平面以下的事实。这便是工程主导方法所带来的风险,它让一切变成眼不见为干净,直到事实放在眼前。 Olthuis说:"从小到大,我从来没有考虑过不同水位的问题。我总是感到很安全,但这台机器正在经历气候变化,而实际上亦并非那么安全。"
相比之下,蓝绿建设方法清楚反映我们是水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自然而然潮起潮落。这是原有鹿特丹水广场概念的重中之重,该广场由参与式设计过程起步,当中涉及与周边地区的居民展开合作。 Van Peijpe说:"我们总是让人参与其中,最近还加入动物。"(前者很容易,但后者需要付出额外的努力。他笑说:"试想想公园怎样设计才能切合刺猬的需要,或是蝴蝶或蜜蜂。要问它们的想法是妙想天开,但如果你将它们的需要考虑在内,便可以开始为它们着手设计。")
传统上,土地发展是先构想最终用途,再逆向进行规划,而这往往会导致将自然空间硬塞进剩余空间的情况。但Van Peijpe表示,任何发展过程都需要先从土地及其需要着手。
左:Waterstudio.NL马尔代夫漂浮城市的总体规划。 (相片来源:Waterstudio.NL)
右:马尔代夫漂浮城市的构想图。 (相片来源:Waterstudio.NL)
除陆地之外,其实还有可以发展的空间。二十年来,Olthuis 一直醉心设计漂浮建筑和社区,Waterstudio.NL最近更与代尔夫特大学展开合作,踏足学术研究领域。工作室已设计并建造了一间以柱子支撑的漂浮屋,有能力抵抗台风。目前,工作室正在马尔代夫建造一座漂浮城市,首批居民将于明年开始迁入。
漂浮聚居地于香港的历史源远流长,数万人曾经住在避风塘。曾多次访港并担任设计营商周讲者的Olthuis表示,香港土地发展的情况比较特别,并不太可能在短时间内看到大量的漂浮屋。他说:"但有些占用大量土地空间的设施,其实可以放在水上。" 想像一下,可以从一个社区迁移到另一个社区的漂浮公园、图书馆或文化设施。此外,Waterstudio.NL亦建造大型漂浮红树林支架。"我们可以将它们建造在漂浮的土工织物上,这些垫子含土壤,让红树林在其中生根。" 此设计有利海洋生态,并在越来越热的炎夏保持海水清凉。
归根究柢,正如Van Peijpe所说,"你必须思考水的问题"。因为雨水会越来越多,而任何沿海城市都需要想方设法与水和谐相处,才能迎战未来。
作者:Christopher DeWolf
本专栏为 bodw+ 与 Zolima CityMag联同呈献。Zolima CityMag是香港网上文艺杂志,以深入角度探讨本地艺术丶设计丶历史及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