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诸自然 用诸自然 ── 孙大勇的「少即是爱」建筑观

中国新锐建筑师,槃达建筑事务所(Penda China)创始合伙人及主创建筑师孙大勇提出以「少即是爱」回应泛滥于现代社会的物欲追求。 

编辑部2022.07.15

你有否数过家中存放了多少件物品?散落餐桌上的信件和水杯、堆满收纳柜的粮油杂货、尘封的家庭相簿和儿时玩具……各家各户的情况虽有不同,但现代居所大多离不开一个共通点 ── 庞大的储物量。 

 

物品的拥有仿佛为都市生活添加安全感,带来某种慰藉,但撇开盛行的物质和消费文化,许多人开始甚或已反其道而行,从日本兴起的「断舍离」法则,乃至更早的极简主义,都反映人们对「少」的向往,简约学问在日常起居、设计和建筑领域静静蔓延,创作涵盖以上范畴的孙大勇正是这种生活理念的推手之一。 

 

 

少即是爱:一种全面的生活取态

 

「『少即是爱』不仅仅是美学上的极简主义,而是更深层的、心中有大爱的价值观。」在消费意欲高涨,而资源日益匮乏的前提下,孙大勇希望从「少」── 或用之有度 ── 出发,对未来的生态环境抱持爱惜的态度,他坚信地球是人类和所有生物的共同栖息地,因此,少即是爱是「发自东方的倡议,也是身为中国设计师的一个理想和建议」。 

 

「大家可能会直接想到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说的『少即是多』(less is more),按我理解,这是把设计工业化或极简化,因为产品规模化有利于大量复制,可快速解决社会问题。」孙大勇认为这说法的其中一个面向,是为尽快达到战后重建,有其背后的历史原因,他又提及,后来有人指出这样的取态导致了单一的城市面貌,「文丘里(Robert Venturi)在其建筑评论中提出『少即乏味』(less is a bore)……当时是鼓励大家消费,促进战后经济复苏,但半个世纪过去了,疯狂消费、满足个人私欲的同时,也为世界带来无限负担,消耗掉地球上大量资源。」  

 

细看今天的时代因素和社会背景,少即是爱 ── Less is Love ── 更在于抗衡过度消费的旧有态度,当中蕴涵东方哲思,更大程度站在东方人的立场去思考「少」的问题,他期望的,是推动个人在根本的态度上作出改变。 

 

 

东方哲人的影响 

 

孙大勇口中的东方哲思是指对他影响甚深的老庄(老子与庄子的并称),一种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状态。所谓的「少」不止体现在减少一己占有,更进一步在于如何借着放下物欲,为身边其他生命体 ── 人和动物亦然 ── 预留他们也同样值得共享的资源。他进一步解释:「设计不光满足人类生活,也为周遭生物提供栖息之所,是为共生理念。」在轻松的气氛中,孙大勇的言谈弥漫着道家思想,身为建筑师,他冀求在设计上奉行无为。 「中国古典建筑不追求永恒,建筑倒塌了,又能回归到大自然,未来的人能在同一片土地开展他们的生活。」  

 

这种崇尚自然、又或顺其自然的建筑理念,早在他的学生时代萌芽,这里说的学生时代其实是指他工作五年后,回到中央美术学院读研究生的一段时光。繁忙的职业生涯令他眼界大开,但一个接一个的商业规划设计专案,迫使他正视内心存在已久的疑问:中国年轻一代建筑师应抱持什么价值?他信奉的老庄思想又能如何与现世结合?在一场偶然参与的研讨会,他得到了启发,建筑思维也随之成形。 

 

 

仿生设计缘起

 

这场以「仿生设计」为题的讲座,由工业设计巨匠克拉尼(Luigi Colani)主讲,所谓「仿生」,广义而言是以自然万物为仿效对象,孙大勇仍清晰记得当日大师的分享:「蜘蛛网是节约的结构,与它本身的生活方式高效结合;白蚁巢有优良的空气对流条件;玉米如同摩天大厦,每一颗粒就像一个单位,玉米芯就是核心筒,整体尺度刚刚好。」一切有如暮鼓晨钟,以至他利用毕业作品创出自己的仿生建筑概念。 

 

「庄子常说天地有大美,设计也应该从自然汲取营养。」以麝鼠和河狸的巢穴为引子,他构想中的湿地《漂浮岛》并无固定地基,能随水面起伏,周遭环境因此将免受破坏,芦苇又可造成合成材料,体现出取诸自然、用诸自然的本质,既为满足美学目的,也为呈现自己长久以来的建筑观:人和其他生物共存于同一空间。 

 

孙大勇毕业作品《漂浮岛》的建筑渲染图。(图片来源:槃达中国)

 

 

 

从自然而来 随自然而往

 

在与合伙人成立槃达中国(Penda China)十年后的今天,孙大勇认为一直贯彻这个初衷:「这种敬畏自然、尊重自然、学习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建筑价值观和理念,多多少少也融入到我们的每一个项目。」  

 

自然界总展现着独有的美态,为人们带来灵感,有时亦是引领设计师走过创作瓶颈的「导航系统」,其事务所早前在中国珠海设计的「十里莲江农业科普楼」就是例子。滑过荷叶的水滴,盛夏云彩的美景,为本来还在与业主磨合的设计团队找到切入点 ── 他们将屋顶「仿生」为一片荷叶,荷叶边缘翘起,中央下凹的设计,反映为具有下沉空间的屋顶,那里可化身为露天剧场和休憩空间,人们就像叶面上的水珠自由流动,又或在此「围坐、看天空、看风景,看演出。」对孙大勇而言,仿生设计既是初衷,也是出路。 

 

槃达中国于中国珠海设计的「十里莲江农业科普楼」屋顶灵感来自荷叶。在化身成露天剧场和休憩空间的屋顶上,人们进行活动时就像叶面上的水珠自由流动。(图片来源:槃达中国)

 

 

 

古老智慧重见天日

 

读研究生的那段日子,除了孙大勇对仿生设计的启蒙阶段,也令他加深认识中国古典建筑。他强调,古典建筑本身就有许多顺应自然之处,也以当时的生活方式为依归,例如屋檐翘起的形态,就是为兼顾冬夏有别的太阳角度,室内的人因而可享受最适合的照明,借着海南市「海口文明东隧道光过渡」方案,团队让这设计再有应用的机会。 

 

「我们参考了古典屋顶的做法,微微把(隧道入口遮光棚) 前端翘起来,藉由翘起的角度,光线一点点地洒进隧道内部空间,构成一个柔和的过渡。这种智慧就是从传统的那种大屋顶汲取而来的。」在长约60米的入口区,司机能通过几秒钟的驾驶距离,好让眼睛适应由光变暗的环境。从古时的庞大屋顶结构,到合乎现代需求的基础建设,迥异的建筑性质却展示出一样的适用性和实用性,跨越了时间的隔阂。

 

槃达中国于海南市设计的「海口文明东隧道光过渡」方案参考了传统中国建筑中屋檐翘起的形态。隧道入口处的设计营造出光线柔和的过渡,驾驶者能通过几秒钟的驾驶距离,让眼睛适应由光变暗的环境。(图片来源:槃达中国)

 

 

 

无休止的设计行进

 

建筑无可避免地会对土地资源带来影响、干扰,如何执掌「少即是爱」的原则做好事前规划,就地取材,减少不必要的损耗,并且重拾历代流传下来的智慧,予以灵活重塑、发挥,同时将数以千年的哲学脉络延续,都是孙大勇追随的方向。当气候变化危机已迫在眉睫,仿生设计与用度的均衡拿捏更有着前所未有的指导作用。 

 

所以他最心心念念的,还是在学院时代设计的湿地《漂浮岛》。 「有可能在未来,这能成为一种空间解决策略,当然,许多细节还不够成熟,如果未来有条件的话,随着经验累积,我们应该能让这项目更具体实现。」如这位中国新生代建筑师所说:生命不息,设计不止。坚持思考,做自己相信的事,机会一定会在适当的时候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