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雪大跳台 由大梦想家开始 意大利建筑师 Michele Bonino在中国的建筑旅程

踏入二月,冬季奥运会在北京徐徐揭幕,当全球焦点落在「大跳台」的精彩赛事之际,场地外围的建筑风景亦成为观众的谈论话题。

编辑部2022.02.18

踏入二月,冬季奥运会在北京徐徐揭幕,当全球焦点落在「大跳台」的精彩赛事之际,场地外围的建筑风景亦成为观众的谈论话题。一众自由滑雪和单板滑雪高手在雪道上飞驰的姿态固然吸引,但细心留意,他们身后的并非大家想像中的巍峨雪山,而是一座座巨型的双曲面冷却塔,莫非这里有个核电站? 

 

外界对此众说纷纭。路透社一篇报道以「灵感之作还是反乌托邦」(inspired or dystopian)为标题,形容这些位处北京石景山区的构筑物,社交媒体上也出现不少声音,说它看起来怪怪的,与冬奥格格不入。事实上,滑雪大跳台的所在地——首钢工业园——绝不是核电厂,大家在萤光幕看到的水塔,是旧钢铁厂的冷却设施。遗憾的是,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尚未平息,除了参赛者和工作人员,并无多少人能亲身走入比赛场地,一睹那里的独特景致,难怪大家起了误解。 

 

占地900万平方米的工业遗址,借着今届冬奥会获得重生机会,世界各地的建筑师、设计师和工程师希望在此进行一场大胆的城市复兴实验,他们心目中的滑雪大跳台——昵称「雪飞天」,不仅是选手们踏雪飞翔的舞台,整片工业园区将有望原址保留,通过一系列修缮及改造,为眼前的赛事、乃至更长远未来,体现新旧交融的建筑概念。 

 

作为安在家中观赛的普罗大众,我们的视线总离不开场地中间的滑雪斜坡,但对于到场出赛的健儿,在抵达赛道前,他们需先行经名为综合服务楼的建筑,它前身其实是首钢园的制氧主厂房,面积有11,000平方米。负责设计的主创建筑师Michele Bonino及其来自都灵理工大学的团队,与意大利及中国两地多名学者及专家合作,创造出一个紧扣原址历史背景的空间,不止满足短期比赛用途,亦保持足够开放性,迎接未来各种可能。 

 

 

以中国式规模来设计 

 

在冬奥会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身处意大利都灵的Bonino接受BODW的访问。他忆述,这次合作可追溯至2008年或更早,当年他与北京清华大学联合推广「城市设计工作室」,在十多年后的今天,他依然认为中国的建筑设计工作之所以令他大感兴趣,在于项目的规模,还有背后的建筑思维。 「我很高兴来到了中国,要在这里做建筑,你必须要有『宏大』理想——因为这里的城市或项目规模都很庞大。从前在意大利教书,我都没教过城市规划或类似课题,而我在清华主持的『城市设计工作室』却以一个足足有6平方公里的新市镇为研究题材,在都灵时,我接触过最大的项目都大不过一个细小街区。」 

 

虽然如此,由于意大利的建筑和城市规划享誉国际,他很快就与清华大学的伙伴一拍即合,在那里任教了两个学期,又常常穿梭于意、中两地。 2015年,北京获选为2022年冬奥会的主办城市,他心想,留在北京似乎顺理成章,不久后,他又获悉首钢工业园入选为赛场之一,这对他和整个都灵理工大学的团队来说都是额外喜讯。 

 

Bonino认为他的团队是非常适合的设计人选,是基于两个原因。第一,都灵在2006年也主办过冬奥,Bonino评价当年的城市复兴和设计都「十分成功」,至于第二点,他指:「众所周知,都灵在工业遗产活化方面,实践了丰富的创新手法。」他举了两个例子。 Lingotto大楼从前是汽车生产商快意(Fiat)的工厂,经Renzo Piano团队长达20多年的改造后,现已成为城中一抹独特的建筑面貌。Parco Dora亦相当有意思,德国著名园境师Peter Latz 将一大片工业区重塑成前所未见的城市公园。」 

 

 

「工业遗产」在中国的特殊地位 

 

Bonino续道:「所以说,都灵的整个环境深深吸引着我在中国的同事,他们多次到这座城市参观,后来,都灵理工大学更成为了指定合作伙伴,就工业遗产活化展开研究和实验。」 

 

这次合作获得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张利教授大力支持,他亦是今届北京冬奥首钢园赛区和张家口跳台滑雪赛区整体规划的领军人物。 2012年,Bonino随张利教授初次到访首钢园区,二人边走边看,商讨着大学新一轮「设计工作室」的安排,冬奥还是遥不可及的事。他还记得,当年曾有人提出把园内大多数「工业遗产」拆卸,但大约从 2013 年开始,Bonino却有此观察:「依我所见,再过三、四年,『工业遗产活化』定将成为全国热话。」 

 

不错,在建筑学院、报章杂志以至地区政府,「工业遗产活化」被讨论得沸沸扬扬,这样的讨论无不出于实际考虑:为缓和污染问题,大型厂房相继从大城市迁出,市内因此涌现的大片工业遗址,该何去何从?事有凑巧,冬奥会场的设计概念亦开始萌牙,设计团队希望向世界呈现可持续的元素,在荒废的工厂区建造滑雪大跳台,让运动员在高耸的筒仓前腾空飞跃,一展风姿,又有何不可呢? 

 

遍及中国不同城市的废弃工业建筑,已朝着重生和再利用的路进发,由Bonino及其团队重塑的制氧主厂房,既是这趟旅程的因,也是它丰硕的果。看见有形的成果,Bonino当然欣慰,但他觉得项目最有趣之处始终在于合作过程。受疫情影响,中、意两地的同事经常只能隔着屏幕,透过网上会议上交流,然而,这群建筑师、工程师和设计师在此期间表现出的水平和毅力,更令人心悦诚服, Bonino 的团队把当中点滴辑录成书,记下他们一路走来的设计之旅。 

 

团队最后拍板的方案是一个几乎无柱及无支撑的首层空间,访客可以自由穿梭其中。要使之切实可行,工程师提出采用类似吊桥的结构,为上面的楼层提供支撑,过程中却发生了一段小插曲:当地平日所用的建筑软件,被这种崭新策略难倒,无法进行电脑运算,幸而张利教授请来中国建筑界一位元老级人马,亲手算好所有结构数据,才有惊无险。 

 

 

中国对「工业遗产活化」的展望 

 

在保留厂房原有外骨骼的前提下,建筑物昔日面容无改,却拥有全新内涵。走入室内,你几乎看不到间隔墙或障碍物,这样的空间极其灵活,可因应不同的赛事需求而变身,冬奥结束后,这里亦有如一块白板有很高的可塑性。 

 

工业遗产活化是个亟待探索的领域,也是一条没有既定答案的问题。按照计划,首钢园将发展为北京的综合用途区,但具体方案还未尘埃落定。对园区的发展,Bonino拭目以待,作为一名大学学者,而非在建筑事务所上班的建筑师,他希望自己和团队日后能继续在研究岗位上为项目带来贡献。 

 

都灵理工大学在冬奥赛区的设计参与,某程度为他们在中国带来更多工作机会,接下来,大学团队将以中央紧急救援行动训练为功能主题,构思把天津的一列旧工厂群改造成创新园区。 

 

换句话说,今天出现在首钢滑雪大跳台后的瞩目工业建筑,有朝一日亦可能在这种国家训练基地找得到。冬奥赛区的设计成果只是个起点,从运动赛事到救灾队伍培训,工业遗产活化的种籽早已生根,在迥异的建筑项目之间产生联系。充满未知之数的将来,仿佛已在昨日写下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