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雪大跳台 由大夢想家開始 意大利建築師 Michele Bonino在中國的建築旅程

踏入二月,冬季奧運會在北京徐徐揭幕,當全球焦點落在「大跳台」的精彩賽事之際,場地外圍的建築風景亦成為觀眾的談論話題。

編輯部2022.02.18

踏入二月,冬季奧運會在北京徐徐揭幕,當全球焦點落在「大跳台」的精彩賽事之際,場地外圍的建築風景亦成為觀眾的談論話題。一眾自由滑雪和單板滑雪高手在雪道上飛馳的姿態固然吸引,但細心留意,他們身後的並非大家想像中的巍峨雪山,而是一座座巨型的雙曲面冷卻塔,莫非這裡有個核電站? 

 

外界對此眾說紛紜。路透社一篇報道以「靈感之作還是反烏托邦」(inspired or dystopian)為標題,形容這些位處北京石景山區的構築物,社交媒體上也出現不少聲音,說它看起來怪怪的,與冬奧格格不入。事實上,滑雪大跳台的所在地——首鋼工業園——絕不是核電廠,大家在螢光幕看到的水塔,是舊鋼鐵廠的冷卻設施。遺憾的是,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尚未平息,除了參賽者和工作人員,並無多少人能親身走入比賽場地,一睹那裡的獨特景致,難怪大家起了誤解。 

 

佔地900萬平方米的工業遺址,藉著今屆冬奧會獲得重生機會,世界各地的建築師、設計師和工程師希望在此進行一場大膽的城市復興實驗,他們心目中的滑雪大跳台——暱稱「雪飛天」,不僅是選手們踏雪飛翔的舞台,整片工業園區將有望原址保留,通過一系列修繕及改造,為眼前的賽事、乃至更長遠未來,體現新舊交融的建築概念。 

 

作為安在家中觀賽的普羅大眾,我們的視線總離不開場地中間的滑雪斜坡,但對於到場出賽的健兒,在抵達賽道前,他們需先行經名為綜合服務樓的建築,它前身其實是首鋼園的製氧主廠房,面積有11,000平方米。負責設計的主創建築師Michele Bonino及其來自都靈理工大學的團隊,與意大利及中國兩地多名學者及專家合作,創造出一個緊扣原址歷史背景的空間,不止滿足短期比賽用途,亦保持足夠開放性,迎接未來各種可能。 

 

 

以中國式規模來設計 

 

在冬奧會進行得如火如荼之際,身處意大利都靈的Bonino接受BODW的訪問。他憶述,這次合作可追溯至2008年或更早,當年他與北京清華大學聯合推廣「城市設計工作室」,在十多年後的今天,他依然認為中國的建築設計工作之所以令他大感興趣,在於項目的規模,還有背後的建築思維。「我很高興來到了中國,要在這裡做建築,你必須要有『宏大』理想——因為這裡的城市或項目規模都很龐大。從前在意大利教書,我都沒教過城市規劃或類似課題,而我在清華主持的『城市設計工作室』卻以一個足足有6平方公里的新市鎮為研究題材,在都靈時,我接觸過最大的項目都大不過一個細小街區。」 

 

雖然如此,由於意大利的建築和城市規劃享譽國際,他很快就與清華大學的夥伴一拍即合,在那裡任教了兩個學期,又常常穿梭於意、中兩地。2015年,北京獲選為2022年冬奧會的主辦城市,他心想,留在北京似乎順理成章,不久後,他又獲悉首鋼工業園入選為賽場之一,這對他和整個都靈理工大學的團隊來說都是額外喜訊。 

 

Bonino認為他的團隊是非常適合的設計人選,是基於兩個原因。第一,都靈在2006年也主辦過冬奧,Bonino評價當年的城市復興和設計都「十分成功」,至於第二點,他指:「眾所周知,都靈在工業遺產活化方面,實踐了豐富的創新手法。」他舉了兩個例子。「Lingotto大樓從前是汽車生產商快意(Fiat)的工廠,經Renzo Piano團隊長達20多年的改造後,現已成為城中一抹獨特的建築面貌。Parco Dora亦相當有意思,德國著名園境師Peter Latz 將一大片工業區重塑成前所未見的城市公園。」 

 

 

「工業遺產」在中國的特殊地位 

 

Bonino續道:「所以說,都靈的整個環境深深吸引著我在中國的同事,他們多次到這座城市參觀,後來,都靈理工大學更成為了指定合作夥伴,就工業遺產活化展開研究和實驗。」 

 

這次合作獲得了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院長張利教授大力支持,他亦是今屆北京冬奧首鋼園賽區和張家口跳台滑雪賽區整體規劃的領軍人物。2012年,Bonino隨張利教授初次到訪首鋼園區,二人邊走邊看,商討著大學新一輪「設計工作室」的安排,冬奧還是遙不可及的事。他還記得,當年曾有人提出把園內大多數「工業遺產」拆卸,但大約從 2013 年開始,Bonino卻有此觀察:「依我所見,再過三、四年,『工業遺產活化』定將成為全國熱話。」 

 

不錯,在建築學院、報章雜誌以至地區政府,「工業遺產活化」被討論得沸沸揚揚,這樣的討論無不出於實際考慮:為緩和污染問題,大型廠房相繼從大城市遷出,市內因此湧現的大片工業遺址,該何去何從?事有湊巧,冬奧會場的設計概念亦開始萌牙,設計團隊希望向世界呈現可持續的元素,在荒廢的工廠區建造滑雪大跳台,讓運動員在高聳的筒倉前騰空飛躍,一展風姿,又有何不可呢? 

 

遍及中國不同城市的廢棄工業建築,已朝著重生和再利用的路進發,由Bonino及其團隊重塑的製氧主廠房,既是這趟旅程的因,也是它豐碩的果。看見有形的成果,Bonino當然欣慰,但他覺得項目最有趣之處始終在於合作過程。受疫情影響,中、意兩地的同事經常只能隔著屏幕,透過網上會議上交流,然而,這群建築師、工程師和設計師在此期間表現出的水平和毅力,更令人心悅誠服, Bonino 的團隊把當中點滴輯錄成書,記下他們一路走來的設計之旅。 

 

團隊最後拍板的方案是一個幾乎無柱及無支撐的首層空間,訪客可以自由穿梭其中。要使之切實可行,工程師提出採用類似吊橋的結構,為上面的樓層提供支撐,過程中卻發生了一段小插曲:當地平日所用的建築軟件,被這種嶄新策略難倒,無法進行電腦運算,幸而張利教授請來中國建築界一位元老級人馬,親手算好所有結構數據,才有驚無險。 

 

 

中國對「工業遺產活化」的展望 

 

在保留廠房原有外骨骼的前提下,建築物昔日面容無改,卻擁有全新內涵。走入室內,你幾乎看不到間隔牆或障礙物,這樣的空間極其靈活,可因應不同的賽事需求而變身,冬奧結束後,這裡亦有如一塊白板有很高的可塑性。 

 

工業遺產活化是個亟待探索的領域,也是一條沒有既定答案的問題。按照計劃,首鋼園將發展為北京的綜合用途區,但具體方案還未塵埃落定。對園區的發展,Bonino拭目以待,作為一名大學學者,而非在建築事務所上班的建築師,他希望自己和團隊日後能繼續在研究崗位上為項目帶來貢獻。 

 

都靈理工大學在冬奧賽區的設計參與,某程度為他們在中國帶來更多工作機會,接下來,大學團隊將以中央緊急救援行動訓練為功能主題,構思把天津的一列舊工廠群改造成創新園區。 

 

換句話說,今天出現在首鋼滑雪大跳台後的矚目工業建築,有朝一日亦可能在這種國家訓練基地找得到。冬奧賽區的設計成果只是個起點,從運動賽事到救災隊伍培訓,工業遺產活化的種籽早已生根,在迥異的建築項目之間產生聯繫。充滿未知之數的將來,彷彿已在昨日寫下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