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设计初心描画未来之家: 刘小康「知竹生活馆」

编辑部2021.11.09

人类如何能与自然共居是我们多年来不断探索的议题。 答案尚待寻找,设计界亦需迎接后疫情新常态下的挑战。 著名室内设计师梁志天(Steve Leung)联同广州设计周发起了「IDC国际设计家年华」,并于俗称「广州绿心」的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举行。 这个以“嘉年华”形式举行的设计交流活动,首届活动以「生态智慧,面向未来的家」作为主题。 我们将走访当中几位大师,让他们分享这些作品背后的有趣故事,今次我们先找来香港资深设计师刘小康(Freeman Lau)。

 

 

让设计回归公共

 

设计业界经常被诟病其缺乏与大众连结的面向,难以构筑更广泛的设计社群。 有见及此,梁志天便与广州设计周共同发起「IDC国际设计家年华」,藉以重新让设计回归大众、面向公共。

 

IDC家年华意味创意与多元,IDC提供了平台予不同领域跨界合作,并以各类主题展区折射对美好生活的塑造,接连设计的创意力量。 当观众步进位于广州海珠湖的IDC国际设计家年华,便能沿着湖泊亲身体验设计、文化艺术、音乐与科技等如何不断进化,并深切地影响我们的生活。 IDC希望降低设计的门槛,让大众在如此公共的场地感受大师之作和认识设计。 但IDC同样不忘设计博览的重要功能--接轨业界,故设立「生态会场」,以湿地生态和城市地标为背景构建「未来城市会客厅」,并举行不同跨界论坛与沙龙酒会等,搭建重要的交流平台。

 

 

窥探八位大师的"家",从知竹开始

 

设计理应以人为本,同时引领我们迈进未来。 IDC既介入公共,改变过往设计博览会的封闭性;同时也激发我们对未来的家的思考。 其集合了八位设计大师,构筑八所「大师之家」体验馆,勾勒出他们对家与未来的丰富想像,亦让参与的公众反思生活。 八个设计大师单位包括:扎哈·哈迪德设计团队、藤本壮介、何多苓、刘小康、梁志天、梁建国、琚宾及江欣宜等,他们将联合关永权、孙虎和覃思三位大会顾问,从灯光设计、景观规划、设计功能等方面合作,营造打造未来的家。

 

谈及「未来的家」,其中一位设计大师刘小康以「竹」作主题,展示出他于疫情期间对生活的省思与启发。 早于2011年,他于北京第一届国际设计展已策划了《知竹》展览,搜集及展出了全球二百多件竹的设计与建筑。 这是刘小康探索竹的起点,及后他更出版同名书籍。 这次在IDC他邀请了朱小杰与陈飞杰担任联合策展人,创造了「知竹生活馆」,既以竹来表现中国哲学与工艺,亦融合现代化的技术,成就浑然天成的建筑。

 

为什么竹象征了对家的未来想象? 刘小康以这所「知竹生活馆」来回答,「疫情下我们对家产生了不同的想像。 当我们在家的时间长了,生活方式也起了变化。 这些对生活空间的重新觉察,也是我们每人在新常态下的切身经验。  」而竹的意涵正正包括了构建家的传统智慧,人与自然的初心对话,再以其全新的姿态展现。

 

「知竹生活馆」以竹建筑包围四个展厅,将竹的斑驳纹理尽现眼前。 整个建筑满布绵密的竹的编织,以竹展现传统工艺如何支撑整个建筑,并连结着四个展览厅,呈现竹的家具及艺术品。 其穹顶的结构亦十分精密,透彻出阳光,照出结合自然与生活的气息。

 

而这里富传统意味的竹制家具,喜欢的话你甚至真的可以把它们带回家,「这里面的竹制家具也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就是真正从传统工艺看到的竹子产品,里面有一些比较古老的。 第二部分,有一大部分,我邀请一些国际品牌,他们做的产品在深圳产出,我请他们过来展览。 第三部分,我们发展竹子产品的系列,陈飞杰为我设计了一系列的家具,这些产品全部也供销售。」

 

现代化建筑多以钢筋水泥作材料,竹的重要性与需求逐渐褪去。 不过,竹作为建筑材料乃环保且耐用。 一方面,运送竹的过程并不像其他建筑材料般释放大量二氧化碳;另一方面,竹亦有无尽的数据,能提供稳定坚固的材料作建筑,正是一种融入自然的理想途径。

 

回到「未来的家」的讨论,竹的古雅姿态,能展现出刘小康着重的「匠、智、活、乐」的信念与态度。 匠象征竹的工艺文化,民间智慧流传至今。 匠心独运的设计仍适用于现代社会,并在新常态下营造健康、快乐的生活形态。

 

 

 

编者按:虽然目前「IDC国际设计家年华」的举办日期延後待定,但希望听到Freeman分享设计心得的朋友依然有不少机会,譬如今届设计营商周再次邀得这位老朋友前来与其他讲者一同演讲,时间及演讲题目如下:

 

重塑未来居所

日期 : 十二月三日(周五)

时间 : 2:00-2:45pm(45 分钟)

 

DFA 设计奖 - 表扬环球设计先驱

日期 : 十二月四日(周六)

时间 : 11:25am-12:05nn(4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