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設計初心描畫未來之家: 劉小康「知竹生活館」

編輯部2021.11.09

人類如何能與自然共居是我們多年來不斷探索的議題。 答案尚待尋找,設計界亦需迎接後疫情新常態下的挑戰。 著名室內設計師梁志天(Steve Leung)聯同廣州設計周發起了「IDC國際設計家年華」,並於俗稱「廣州綠心」的廣州海珠國家濕地公園舉行。 這個以“嘉年華”形式舉行的設計交流活動,首屆活動以「生態智慧,面向未來的家」作為主題。 我們將走訪當中幾位大師,讓他們分享這些作品背後的有趣故事,今次我們先找來香港資深設計師劉小康(Freeman Lau)。

 

 

讓設計回歸公共

 

設計業界經常被詬病其缺乏與大眾連結的面向,難以構築更廣泛的設計社群。 有見及此,梁志天便與廣州設計周共同發起「IDC國際設計家年華」,藉以重新讓設計回歸大眾、面向公共。

 

IDC家年華意味創意與多元,IDC提供了平台予不同領域跨界合作,並以各類主題展區折射對美好生活的塑造,接連設計的創意力量。 當觀眾步進位於廣州海珠湖的IDC國際設計家年華,便能沿著湖泊親身體驗設計、文化藝術、音樂與科技等如何不斷進化,並深切地影響我們的生活。 IDC希望降低設計的門檻,讓大眾在如此公共的場地感受大師之作和認識設計。 但IDC同樣不忘設計博覽的重要功能--接軌業界,故設立「生態會場」,以濕地生態和城市地標為背景構建「未來城市會客廳」,並舉行不同跨界論壇與沙龍酒會等,搭建重要的交流平台。

 

 

窺探八位大師的"家",從知竹開始

 

設計理應以人為本,同時引領我們邁進未來。 IDC既介入公共,改變過往設計博覽會的封閉性;同時也激發我們對未來的家的思考。 其集合了八位設計大師,構築八所「大師之家」體驗館,勾勒出他們對家與未來的豐富想像,亦讓參與的公眾反思生活。 八個設計大師單位包括:扎哈·哈迪德設計團隊、藤本壯介、何多苓、劉小康、梁志天、梁建國、琚賓及江欣宜等,他們將聯合關永權、孫虎和覃思三位大會顧問,從燈光設計、景觀規劃、設計功能等方面合作,營造打造未來的家。

 

談及「未來的家」,其中一位設計大師劉小康以「竹」作主題,展示出他於疫情期間對生活的省思與啟發。 早於2011年,他於北京第一屆國際設計展已策劃了《知竹》展覽,搜集及展出了全球二百多件竹的設計與建築。 這是劉小康探索竹的起點,及後他更出版同名書籍。 這次在IDC他邀請了朱小傑與陳飛傑擔任聯合策展人,創造了「知竹生活館」,既以竹來表現中國哲學與工藝,亦融合現代化的技術,成就渾然天成的建築。

 

為什麼竹象徵了對家的未來想像? 劉小康以這所「知竹生活館」來回答,「疫情下我們對家產生了不同的想像。 當我們在家的時間長了,生活方式也起了變化。 這些對生活空間的重新覺察,也是我們每人在新常態下的切身經驗。  」而竹的意涵正正包括了構建家的傳統智慧,人與自然的初心對話,再以其全新的姿態展現。

 

「知竹生活館」以竹建築包圍四個展廳,將竹的斑駁紋理盡現眼前。 整個建築滿布綿密的竹的編織,以竹展現傳統工藝如何支撐整個建築,並連結著四個展覽廳,呈現竹的家具及藝術品。 其穹頂的結構亦十分精密,透徹出陽光,照出結合自然與生活的氣息。

 

而這裡富傳統意味的竹製家具,喜歡的話你甚至真的可以把它們帶回家,「這裡面的竹制家具也分成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就是真正從傳統工藝看到的竹子產品,裡面有一些比較古老的。 第二部分,有一大部分,我邀請一些國際品牌,他們做的產品在深圳產出,我請他們過來展覽。 第三部分,我們發展竹子產品的系列,陳飛傑為我設計了一系列的家具,這些產品全部也供銷售。」

 

現代化建築多以鋼筋水泥作材料,竹的重要性與需求逐漸褪去。 不過,竹作為建築材料乃環保且耐用。 一方面,運送竹的過程並不像其他建築材料般釋放大量二氧化碳;另一方面,竹亦有無盡的數據,能提供穩定堅固的材料作建築,正是一種融入自然的理想途徑。

 

回到「未來的家」的討論,竹的古雅姿態,能展現出劉小康著重的「匠、智、活、樂」的信念與態度。 匠象徵竹的工藝文化,民間智慧流傳至今。 匠心獨運的設計仍適用於現代社會,並在新常態下營造健康、快樂的生活形態。

 

 

 

編者按:雖然目前「IDC國際設計家年華」的舉辦日期延後待定,但希望聽到Freeman分享設計心得的朋友依然有不少機會,譬如今屆設計營商周再次邀得這位老朋友前來與其他講者一同演講,時間及演講題目如下:

 

重塑未來居所

日期 : 十二月三日(周五)

時間 : 2:00-2:45pm(45 分鐘)

 

DFA 設計獎 - 表揚環球設計先驅

日期 : 十二月四日(周六)

時間 : 11:25am-12:05nn(4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