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弘博(Paul Tirvaudey):塑造香港电车的未来
值诞生120周年纪念之际,别具特色的香港双层电车经过彻底更新,焕发崭新面貌。
博之俊(Billy Potts)漫步在金钟道时,目光不由马路上驶过的电车吸引——那是他本人的得意之作。可以说,18号电车是香港电车车队中最为独特的成员。博之俊说道:“时至今日,18号电车仍然能够令许多人眼前一亮。它如此特别,亦历久弥新。”就连设计师本人似乎为之动容。的确,在马路上亲眼看到这辆电车的机会不多。他连忙举起手机,拍照留念。
博之俊是一位知名设计师兼作家,同时也是Zolima CityMag的长期撰稿人之一。当年,他与Jenny Choi共同担任这款电车的设计师。香港电车公司前董事总经理敖思灝(Cyril Aubin)邀请二人从香港电车120年的历史积淀中汲取灵感,打造一款引人瞩目、可个性化定制的电车,作为私人游览或企业活动的专用车辆。这款电车原名为Circus Tram。博之俊对其设计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调整,不仅融入香港地标街景、车外模块化灯箱,还为沙龙风格的车厢内部空间添置了全新家居。
2009年,香港电车公司被RATP亚洲分公司收购。此后,香港电车历经一系列显著变化,18号电车的问世正是其中之一。多年来,这家巴黎公共交通运营商逐步重新设计了香港电车的路线、标识、品牌形象乃至车型。这不仅仅是为了优化香港电车的使用效率和乘客体验,也希望达到另一重要目标。博之俊表示:“敖思灝告诉我们,香港电车是本土文化的重要标志。这种独一无二的交通方式,能够为人们营造沉浸式城市体验。”
两年前,戴弘博从巴黎远赴香港,接任香港电车公司董事总经理,继续传承这一重要使命。他说:“来香港之前,我对这座城市并不了解,但在公共交通领域,香港电车声名远扬。”他补充道:“RATP首先是一家大众交通服务提供商。”与此同时,这家企业从未忽视电车对香港本土历史、文化和城市景观的特殊意义。为历史悠久的香港电车规划未来,需要的是敏锐眼光与审慎思考。
从南非豪登都市铁路到卡塔尔多哈地铁,再到摩洛哥卡萨布兰卡电车,RATP在世界各地运营着各种各样的轨道交通系统。在所有这些现代化交通系统中,香港电车凭借其悠久历史和本土特色脱颖而出。在戴弘博看来,相比RATP运营的其他交通系统,香港电车与拥有124年历史的巴黎地铁之间的共同点更多。 “规模当然不尽相同。”他说。事实上,巴黎地铁在规模和运营上更像港铁。他继续说:“二者的规模差距甚大,但面临着相似的现代化挑战。香港电车是一家传统深厚、个性鲜明的公司。因此,我们需要寻找传承与创新的平衡之道。”
香港电车的诞生可追溯至1903年,当时铺设的路轨由西至东从坚尼地城一直延伸到铜锣湾。不到十年后,由于乘客数量日益增加,电车公司决定引入双层电车。尽管香港在过去百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电车却始终如一;还有什么能比坐在上层前排座位,打开车窗俯瞰熙攘街道更为惬意呢?
几十年来,有轨电车一直是横贯香港岛的最佳交通方式,电车公司一度甚至计划将路线延伸至九龙。1974年,香港本地的九龙仓集团有限公司收购电车,此后却陷入漫长的衰退期。电车专用道大量被汽车占用,轨道维护不善。当港铁港岛线于1981年开通时,电车的主要竞争优势在于其低廉的票价。2000年,新一代车型“千禧电车”推出后广受诟病:这款电车车身密封且配备空调,与公交巴士过于相似。
RATP在收购香港电车公司后,发起面向公众的意见征询活动,寻求改进整体系统的方向。他们首项重要发现是,大多数乘客认为车窗应该保持打开;人们对“千禧电车”最大的不满之一就是封死的车窗。乘客还对电车的传统木质车架情有独钟,“千禧电车”却将其弃之不用,失去了怀旧韵味。
乘客最为怨声载道的是香港电车的各种指示和引导标牌,可谓形同虚设。在被收购之前,电车公司认为大多数乘客是常客,没必要提供任何指示信息。但公众意见征询结果显示,偶尔乘坐电车的乘客比例高达25%。为此,香港电车公司重新设计了路线示意图,并于每个车站上方设立一目了然的站牌。醒目的深绿色站牌上还饰有经典电车图案。
下一步是对电车车辆进行全面检修。每年,车队共165辆电车中都会有数辆被送回屈地街车库,拆卸至仅剩车架,并由修理人员手工重新组装。全新车架采用铝材质打造,这不仅减少了维修频率,车内空间亦更为宽敞。原本的木质车架被改造为手工切割的柚木座椅,为电车内部增添温馨氛围。公司还对电车的上车口、下车口和楼梯加以改进,乘客动线变得更为流畅,全新座椅把手则令让站立乘客扶得更稳。同时,电车从直流电机改为使用交流电机,因而运行更加平稳,且大大节省能源。这些全新车型被称为新型号电车,目前占整个车队总数的一半以上。戴弘博说:“这种车型不仅更加舒适,也能够提供令人身心愉悦的体验。”
2017年,香港电车焕新品牌标识,当年的版本可追溯至九龙仓集团收购公司的1974年。戴弘博表示:“旧标识已然有些过时,给人一种陈旧老式公司的印象。”全新标识由总部位于香港的Stepworks工作室重新设计,旧版图案(由蓝、红和白线条组成的T字形,形似轨道)被替换成经典电车轮廓勾勒出的笑颜。公司在重塑品牌形象的同时,还提出了新的口号:“笑声笑声 满载叮叮”。
更清晰的引导标牌、升级改造的车辆、焕然一新的品牌形象……戴弘博认为,所有这些举措旨在改变电车的形象,令其成为香港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而非过时的交通工具。18号电车也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它为企业用户提供可依据品牌形象布置的特色活动场所。博之俊说:“这是我们设计的初衷之一,因为(电车公司的)大部分收入来自广告。”广告和电车租赁服务约占公司收入的50%,其余收入来自售票,目前大多数乘客的票价为每程3港元。
疫情对香港电车公司造成了沉重打击。2021年,日乘客量从疫情前的18万人次和2014年的23万人次锐减至13.1万人次。戴弘博表示,目前乘客量正在恢复,但仍未回到疫情前的水平。仅有出色的设计,不足以吸引人们重新乘坐电车:阻碍人们乘坐电车的关键因素之一是速度。电车仅有30%的路线使用专用车道,因此经常遭遇拥堵,平均运行时速仅为8公里,与慢跑的速度相当。如果电车能够使用更多的专用车道,预计可将车速提高至接近每小时15公里。在其他同样拥有电车的城市,每小时15公里是可接受的最低时速。
未来还会有更多改进陆续落实。戴弘博称,公司正在收集更多的实时乘客数据,以便更好地根据需求优化服务品质。越来越多的车队正在被改装为深受民众喜爱的新型号电车。此外,香港电车公司还将进一步提升私人租赁和游览电车服务,具体细节尚待确认。博之俊认为,无论如何,乘坐电车的传统在香港深入人心。有人问他为什么要乘坐电车而不是公共汽车。“哪种出行方式更迷人呢?电车还是公共汽车?”他答道,“答案显而易见。只要有机会,就乘坐电车吧。”
戴弘博于2024年12月6日举行的“设计营商周”峰会上介绍香港电车的品牌转型历程。在演讲中,他深入探讨了这个深受喜爱的本土品牌如何用科技进行大革新,同时保留其优良历史传统。
To see more details: https://zolimacitymag.com/designing-the-future-of-hong-kong-tramways/
Writer: Christopher DeWolf
Photos: Courtesy by May James of Zolima CityMag
This column is produced in partnership with Zolima CityMag, an online magazine that explores Hong Kong’s arts, design, history and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