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弘博(Paul Tirvaudey) :引領香港電車未來路向
適逢香港電車成立 120 周年,縱橫香港島的雙層電車迎來大翻新。
博之俊(Billy Potts) 走在金鐘道上,目光忽然被眼前景象凝住——由他一手設計的電車,正好劃過眼前。這架「TRAM No.18」(#18),正是香港電車中最耀眼一員。「#18仍讓不少人眼前一亮,大家沒想過香港竟有這樣一架電車。」博之俊說。在街上「野生捕獲」#18,就連設計師本人也看來相當驚喜,連忙舉機「咔嚓」留念。
身兼設計師、作家及 《Zolima CityMag》定期撰稿人的博之俊,最初與 Jenny Choi 合力設計#18。香港電車公司前董事總經理敖思灝(Cyril Aubin)邀請二人以電車 120 年歷史為主題,打造一架「吸睛」的派對電車,供私人觀光或公司活動租用。這架電車起初命名為「Circus Tram」,博之俊其後改良設計,為車身加入香港街景圖案及一組組燈箱,以及為客廳般的車廂添置新傢俱。
#18也是香港電車自2009 年被巴黎公共交通運營商 RATP 亞洲分部收購以來,眾多矚目的革新例子之一。多年來,RATP為電車重新規劃路線、視導、品牌,甚至電車本身,一切全為提高電車作為香港歷史最悠久路面鐵道的效率和乘客體驗。此外,RATP還有另一目標。「敖思灝認為電車是香港文化不可或缺一部分。」博之俊說。「電車是獨一無二的交通工具,能讓乘客在旅途中切身感受城市脈搏。」
兩年前,戴弘博(Paul Tirvaudey)從巴黎遠赴香港,接任香港電車公司董事總經理,:「來香港之前,我對這裡的認識不深,但我知道香港有電車。在云云公共交通中,電車是香港的經典標誌。」戴弘博說。「更重要的是,我們是公共交通營辦商。」他補充。電車在香港的歷史、文化和城市景觀中的獨特地位,戴弘博一直銘記於心。要為這家老字號策劃未來路向,市場敏感度與管理謀略,缺一不可。
RATP 負責營運世界各地不同鐵路系統,包括南非豪登都市鐵路、卡塔爾多哈地鐵,以及摩洛哥卡薩布蘭卡有軌電車。這些全是現代化的地鐵或電車系統,與香港電車的歷史和特點不能相提並論。戴弘博說,從這方面來看,相比RATP 旗下的交通系統,香港電車與擁有 124 年歷史的巴黎地鐵可能更類似。「規模當然不盡相同。」他說。事實上,巴黎地鐵在規模和運營上更像港鐵。「但在現代化方面,兩者所面對的挑戰很相似。香港電車是形象鮮明、歷史悠久的傳統企業,我們要在傳統與創新之間取得平衡。」
香港電車歷史可追溯至 1903 年,當時路線西至堅尼地城,東至銅鑼灣。短短十年不到,客量便大幅增加,電車公司於是引入雙層電車。過去百年間,香港滄海桑田,電車卻始終如一。還有什麼能比坐在電車上層前排座位,趟開車窗,俯瞰兩旁喧鬧街道風景掠過,更令人愜意呢?
幾十年來,電車是穿梭香港島的最佳交通工具,甚至曾有計劃將電車擴展至九龍。但電車 1974 年被九倉集團收購之時,卻恰逢其沉寂時期。當時電車專用車道讓予汽車,電車軌道亦維護不善。1981年,港鐵港島綫開通,當時電車的主要優勢在於車費便宜。2000 年推出的「千禧電車」旨在翻新當時的電車,但風評欠佳。千禧電車車廂採用密封式空調設計,惹來「與巴士沒兩樣」的批評。
收購香港電車時,RATP曾就電車改善方案諮詢公眾。首項重要發現是,大多數乘客認為電車窗戶應該長開。他們對千禧電車最大不滿之一,就是密封式前窗設計。此外,乘客對電車的柚木結構亦情有獨鍾。千禧電車卻摒棄柚木結構,令車廂失去傳統風情。
不少人還指出,電車系統的站牌和導視設備完全欠奉。在前公司管理下,電車假設大部分乘客為常客,無需任何乘客資訊。但公眾諮詢顯示,25% 乘客僅偶爾乘搭電車。有見及此,香港電車重新設計路線圖,並於每個車站頂部安裝清晰易讀的站牌,並印有以電車經典深綠色繪製的電車圖案。
下一步是對電車進行全面檢修。每年,車隊共165 架電車中會有數架駛入屈地街電車廠,進行車架全面翻新。維修員會將車身拆至底盤,之後再以人手拼回。新車架採用鋁合金結構,有助減少維修次數,同時增加車廂空間。舊有柚木結構則成為手工柚木座椅一部分,讓車廂更添懷舊味道。電車出入口及樓梯設計加以改善,客流變得更暢通,全新座椅扶手也讓乘客在行車時能安全站穩。同時,電車將直流電機改為交流電機,讓行駛更平穩,並有助節能。現時,新型號電車佔車隊半數以上。「新型號電車不僅更舒適,亦令旅途更暢快。」戴弘博說。
香港電車在2017年更新品牌形象,而對上一次,已是 1974 年被九倉集團收購之時。「電車形象已略嫌過時,給予大眾電車就是守舊老式企業的印象。」戴弘博說。他將電車改頭換面的重任,交予香港工作室 Stepworks 負責。Stepworks將電車的舊標誌(由藍、紅、白線條組成的 T 字電車軌道形狀標誌),換成看來像在微笑的電車圖案,同時推出「笑聲笑聲,滿載叮叮!」的全新口號。
戴弘博認為,改善導視、翻新電車及革新品牌等,都有助將電車重塑為香港的重要一部分,而非過時的交通工具。在這層面上,作為派對電車的#18,為企業客戶提供可隨意配置以配合公司品牌形象的活動場所,也發揮著重要作用。「這是我們的設計原意之一,因為 [電車公司]大部分收入來自廣告。」博之俊說。廣告及電車租賃約佔公司收入 50%,其餘來自車費,目前電車成人車費為每程 3 港元。
2019新冠疫情席捲全球,對香港電車也造成沉重打擊。電車每日客量銳減至 2021 年 131,000 多人次,遠低於疫情爆發前的 180,000 人次及 2014 年的 230,000 人次。戴弘博表示,雖然目前客量已回升,但仍未回復疫情前的水平。要鼓勵大眾乘搭電車,或許不能單靠設計。大家對電車卻步的主因,是其速度。由於僅有 30% 的電車路線能使用專用車道,因此經常受到路面擠塞影響,平均車速亦僅為每小時 8 公里,與緩步跑相若。若有更多專用車道,電車速度可提高至接近每小時 15 公里。在其他有電車的城市,此時速為合理下限。
更多改善工程正在計劃之中。戴弘博表示,電車公司正致力收集更多即時乘客數據,讓公司能按照乘客實際需要有效調整服務。越來越多電車正改裝為新型號電車,並廣受公眾好評。接下來私人租用及觀光電車或將翻新,細節有待確認。博之俊說,電車永遠有其過人魅力。他說,曾有人問他為何選坐電車而非巴士。「電車跟巴士,哪個比較『型』?答案呼之欲出吧。當電車剛好停在你面前,快上車吧。」
戴弘博在 2024 年 12 月 6 日的設計營商周峰會上,暢談香港電車的品牌轉型歷程。戴弘博分享深受港人愛戴的香港電車「叮叮」如何善用科技進行大革新,同時保留其歷史傳統。
To see more details: https://zolimacitymag.com/designing-the-future-of-hong-kong-tramways/
Writer: Christopher DeWolf
Photos: Courtesy by May James of Zolima CityMag
This column is produced in partnership with Zolima CityMag, an online magazine that explores Hong Kong’s arts, design, history and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