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食物真相端上桌 专访食物设计师谭君妍

居于荷兰的食物设计师谭君妍(Adelaide Lala Tam)通过其研究和作品,把食物系统中种种被忽略的真相「和盘托出」,从而引发大众思考是否需要在生活上作出改变。

编辑部2022.09.20

食物对你的意义是什么?在急促的生活节奏下,食物不就是被煮熟、上碟然后吃进肚子里的吗?疫症年代,经常要吃外卖的我们更无暇理会太多。 「大家都偏重于口味、价钱甚至『打卡』潜力,并以此作为标准去衡量一款菜式是否物有所值,背后的故事却往往不为人知,我想运用自己擅长的媒介把故事呈现出来。」设计智识周(KODW)2022 讲者之一,食物设计师谭君妍(Adelaide Lala Tam)向 bodw+ 简述她的工作。 

 

 

食物设计:用食物与大众沟通  

  

出生于广东、在香港成长的谭君妍毕业于荷兰埃因霍芬设计学院(Design Academy Eindhoven)「食物与非食物设计」(Food Non Food Design)课程,该校是全球第一所开设同类课程的设计学院。用设计角度介入饮食是怎样的一回事?作为该课程首屈学生的谭君妍直言:「当初我和许多同学一样都没有很清晰的概念,大家一直在讨论有别于我们耳熟能详的室内设计或平面设计,食物设计的确相对崭新,但新兴与传统之间并不存在一刀切的分野。对谭君妍而言,食物设计就像一种思维模式,让她看得见「食物」的全貌。同时,她在不同设计领域习得的知识和技巧,都成了她把资讯收集、整理、转化和传递的工具,她最感兴趣的是「用大众易懂的方式,演绎那些值得被了解的故事」。 

 

从小都很馋嘴的谭君妍,在初到异乡时猛然发现自己对食物来源十分无知。相片来源:Adelaide Lala Tam 

 

如果说一般的设计是以客人的要求和舒适度为依归,那么经这位食物设计师双手重现的食物及其故事或许会令人「不适」,她的目的是向用家 ── 亦即每天都要进食的普罗大众 ── 营造一点点不安感,触发我们直视被忽略的真相。 

 

 

牛和牛肉:生命与食物的距离  

 

她所指的真相是食物生产到被吃下之间的漫长过程。从小都很馋嘴的她,在初到异乡时猛然发现自己对食物来源十分无知。 「到荷兰生活以后,我老是挂念香港的牛杂,可是这里却吃不到!我很好奇,究竟在荷兰,牛的内脏会被怎样处置?碰巧那时我的研习主题是食物链,我便和同学联络了一间屠场,想去看个究竟。」一抹思乡情怀加上一次参观屠场的经历,转化成她两个用牛作主角的项目,如她所言:「挂念一种食物的时候,那股力量可以非常庞大。」  

  

「Romie 18」是一次充满玩味却令人不寒而栗的体验。谭君妍花了两年时间追踪一头名为 Romie 18 的母牛在牧场的日常生活,并为它撰写详尽的个「牛」履历:它是哪个星座?有几位丈夫和兄弟姊妹?每天如何分配工作和作息时间?当参加者结识了 Romie 18,并期待与它见面时,方发现它其实早在步向死亡,而且即将「现身」在自己的餐桌上。 

 

谭君妍的目的是向用家 — 亦即每天都要进食的普罗大众 — 营造一点点不安感,触发我们直视被忽略的真相。相片来源:谭君妍 

 

谭君妍追踪了逾两年的母牛 Romie 18 将被屠宰,谭君妍与它作话别。相片来源:谭君妍

 

「Romie 18」这项目让参加者认识母牛 Romie 18 后,方发现它其实早在步向死亡,而且即将「现身」在自己的餐桌上。相片来源:谭君妍 

 

 

早期的「0.9 Grams of Brass」则是她的毕业作品,她设计了一台自动贩卖机,顾客投币购买的并不是牛肉,而是一枚轻巧的万字夹(又称回纹针),看似普通不过的文具,原来是以屠夫射杀牛只时所用的子弹改造而成。顾客纵使没有像创作者一样亲眼目睹过牧牛被击杀的一刻,却不难在脑海里构筑那个情境。生与死的距离被具象化地浓缩为一枚万字夹,由大众捧在手心自行领略。 

 

早期的「0.9 Grams of Brass」则是谭君妍的毕业作品。她设计了一台自动贩卖机,顾客投币购买的并不是牛肉,而是一枚轻巧的万字夹(又称回纹针)。摄影:Ronald Smits 与 Joël Hunn;相片来源:谭君妍  

 

每一枚万字夹(又称回纹针),看似普通不过的文具,原来是以屠夫把牛射杀时所用的子弹改造而成。摄影:Joël Hunn;相片来源:谭君妍 

 

 

谭君妍并非要提出道德批判或劝人茹素,亦不以行动主义者自居试图颠覆食物产业;她无非提供一个视角,邀请大家看她所看。 「做作品时,我已在思考如何才能使受众产生 compassionate empathy,即同理心的最高层次,借着把 Romie 18 拟人化,我希望在人和牛之间建立情感连结,令大家用看待人而非物品的眼光看待它。透过这样的知识转译,我终究想引发大家思考自己是否需要在生活上作出改变。」改变什么,如何改变,或改不改变,全在于个人。 

 

谭君妍去年获 The World's 50 Best Restaurants 邀请在比利时安特卫普举行的 Food Meets Talent 活动上作演讲。相片来源:The World's 50 Best Restaurants 

 

 

「品尝」可持续的未来  

  

从馋嘴的念头,到展开对食物系统的研究,谭君妍的初衷是要让大众知道自己出于哪些动机去做选择。于荷兰生活多年,她很庆幸当初有机会以这里为事业的出发地。 「荷兰的农牧业技术水平很高,年轻一代很关注食物是否本地生产或合乎道德准则,农夫亦有更多余裕反思可持续发展,懂得这才是带来长远利益的办法,因此他们愿意花钱、花时间投资未来,也普遍乐于接触新事物,与不同的设计师交流。」整体环境都让她觉得自己可以贡献更多,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上想像得更远,而农牧和设计的跨界合作,正是她期待并想进一步探索的领域。 

 

「既然食物逃不过被吃掉的命运,我能否把『用餐』视为教育大众的途径?」谭君妍深知,尽管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和人道饲养等议题有其迫切性,但反覆讨论只会让人麻木,甚至感到资讯疲劳,唯有「以新奇有趣、更具前瞻性的方式,才能使大家有切身感受」。在她眼中,食物设计师的角色亦不应高高在上指示群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她强调自己犹如一个说书人,食物就是她用以说故事的媒介。 

  

接下来,她渴望与不同厨师和餐厅合作,将食物系统及一些争论已久的全球议题透明化,走进日常生活,并用设计拉近人与食物、以致食物最初的原型 ── 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