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香港:从电影服装看岁月流逝

伴随着香港电影变迁,电影服装设计及其对这座城市的意义,也正不断演变

Zolima CityMag - Elizabeth Kerr2022.04.28

在那些每年总爱为奥斯卡得奖名单作预测、打赌的影迷之间流传着一个老笑话:谁在电影中的贡献愈吸引人眼球,获奖机会就愈大。所以「最佳化妆」奖得主往往会用到大量特效化妆乳胶。同理,一部电影出现越多拿破仑时期晚装、古罗马华服,便更有望夺得「最佳服装设计」奖。事实上,最近一部以现代为背景的「最佳服装设计」获奖电影,已要数 1994 年讲述变装皇后的《沙漠妖姬》。而今年的得奖作品则是造型极为讲究且具时尚感的《黑白魔女库伊拉》。 

 

在世界各地,最好的服装设计总能巧妙地传达故事内容,表现角色所思所感。服装设计能够亦往往反映人物经历的起伏。只消看看《安妮霍尔》中黛安・基顿的男装宣言、《饥饿游戏》中统治者那喧嚣、花哨的造型,或《周末夜狂热》中『东尼』由辛勤的邻家男孩成为舞林高手的蜕变过程,便知此言非虚。 

 

梁乐民执导,叶嘉茵、吴里璐担任服装设计的《梅艳芳》电影追溯这位香港歌后自1982年夺得新秀歌唱比赛冠军之后的事业旅程,当时香港仍摸索自己在国际上的定位。(相片来源:安乐影片)

 

当然,香港电影里的服装作品也会让观众暸解角色正身在何地。“当代电影是香港的主流。”服装造型设计师叶嘉茵说。其作品包括《放・逐》(2006)、《寒战》(2012),以及去年上映的《智齿》和《梅艳芳》,后两者更令她与合作伙伴吴里璐、余家安分别在第四十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同获提名。 “然而无论什么片种,服装设计都必须满足导演和剧本要求,让演员尽情无束缚地演绎角色。” 

 

在香港电影历史中,服装设计往往让人窥见这座城市的发展轨迹与社会地位。诚如导演许鞍华所言,她对服装设计师的要求,不仅是单纯的搜集资料和提供漂亮的衣服。许鞍华提到,美国导演阿瑟・佩恩拍摄于1967 年的警匪片《雌雄大盗》是她数十年来的榜样。“(该片)抓住了那时代的各个层面,却并非试图倒模般地复制。较之于历史的准确性,这部电影更追求一种感觉。当我们(许鞍华和服装设计师区丁平)在《倾城之恋》中着力追求、营造历史准确性和逼真感时,又跟所有人产生分歧。”叶嘉茵的观点与她一致:“仔细阅读剧本后,我会和导演开会,了解电影风格和基调、每个角色的背景和个性,以及剧本中的不同场景与特殊需求。” 许鞍华所言的“感觉”正源于电影视觉营造的情绪与基调。香港电影亦是凭此暗示这座城市何去何从:从一片乡郊腹地到殖民地,再化身成东西交汇的现代金融枢纽与地方先驱。 

 

“服装设计在香港的电影作品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一谈到某些片名,我们不仅会想起电影本身,也会立即想到角色造型设计。” 文念中说。他是美术指导、美术总监、服装设计师,也是 2020 年许鞍华纪录片《好好拍电影》的导演。“例如《英雄本色》会让你立即想起“小马哥” 的战壕风衣;《古惑仔》众角色有深入民心的长发、纹身、背心和黑色机车皮衣;说起《无间道》大家总是想起 “陈永仁” 那件西装皮外套……例子数之不尽。” 

 

服装设计师陈子晴在陈健朗导演的作品《手卷烟》中通过服装的色彩与图案呈现香港的多元种族及文化氛围。 (相片来源:安乐影片)

 

在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香港电影以武侠片为主,大多由 “邵氏” 和 “嘉禾” 制作。文念中指当时“那时还没有美术指导这职位,只有服装协调师、布景师和道具师 ”。1980 年代“新浪潮”电影的诞生,是香港电影制作一个创造性的分水岭,香港电影开始参考好莱坞、欧洲和亚洲其他地区的做法,以建立其影响力。也是在这段时期,服装设计师正式与美术总监和美术指导区分开来。然而,跟王家卫合作无间的张叔平、代表作有《倾城之恋》(1984)的区丁平、因与吴宇森合作《辣手神探》(1992)而广为人识的余家安,还有为《风云:雄霸天下》(1998)、《无间道》(2002)与《不日成婚》(2021)担任服装设计的利碧君,以上一众服装设计大师们均同时兼任美术指导和美术总监。也有像吴里璐在陈可辛执导的《金枝玉叶》(1994))只担任服装设计师和美术指导般的例子。这些职衔均借鉴自当时与香港截然不同的好莱坞体制。有赖于此,1980 年代的香港电影制作的分工得以更有规范。 

 

然而,无论服装设计师同时要兼顾多少个职衔,其工作对香港电影视觉语言的重要价值都是无庸置疑的。诚如叶嘉茵所言,香港电影已复以当代为主流,但即使在所谓的时代剧,从服装设计也可推敲出电影制作的年代。文念中说,电影、电视以及当中展示的服装,“在反映与影响社会上发挥重大作用。尤其在 1980 年代之后,电影服装设计师会加入流行文化元素,并深受欧美与日本潮流影响”。那时,电影服装充满原宿潮流与麦当娜女性主义突破尺度的风格,全因受到街头文化影响。“谈到当代香港电影服装,我会说它们需要紧贴时代脉搏,包括传统文化价值,那么电影塑造的角色才能够引起观众共鸣。” 文念中如此解释。 

 

香港在 1980 年代末到 90 年代中,渐成一个充满活力的都市。我们也确实可以透过香港电影服装看到这一转变。这时代极度自由的经济,有时会被视为俨如某种“荒蛮西部”,实验和发展与急促步伐所带来的焦虑拉扯不断。快意恩仇、刀光剑影,腥风血雨的《古惑仔》系列(服装设计师为利碧君),凑合一众三级电影,通过性与暴力反映当时一种无所顾忌的情绪。由霍耀良导演,服装设计由陈顾方操刀的《赤裸羔羊》(1992)中,邱淑贞的皮热裤和过膝长靴,以及吴宇森的经典电影《英雄本色》中,余家安为“小马哥”设计的战壕风衣搭配用美钞点烟的画面,均在观众脑海留下了深深烙印。 

 

张婉婷导演作品《秋天的童话》中,巧妙地通过传统守旧的「船头尺」(周润发 饰)与努力向上的「李琪」(钟楚红 饰)的服装设计,隐约地描写出香港的过去与未来。(相片来源:张婉婷)

 

然而同时期的出品,也有诸如张婉婷《秋天的童话》(1987 年,由克里斯蒂・阿迪斯及黄仁逵任美术指导)、谭家明的《烈火青春》(张叔平凭此片夺得 1983 年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美术指导」)和关锦鹏的《胭脂扣》(1987 年,美术及服装设计为朴若木、马光荣)等。这些电影聚焦的是迷失与寻觅的人,他们伫足于人生十字路口,为未来的路彷徨不已。在《秋天的童话》,主角 “李琪” 来到纽约时,竭力表现出自己是一位知书识礼、久经世面的香港留学生,,而在当地作接应的 “船头尺”,则被视为不懂世面的同乡地痞。这种设定参照了当时香港社会中,在急速成熟的城市与其试图摆脱的传统工人阶级或农村习俗之间的张力。这些服装,无论是惹人注目抑或通俗低调,均显示香港是个刺激且黄金遍地,同时既落后又矛盾处处的城市。 

 

1990 年代至 2000 年代初的过渡期是对比鲜明的年代。这可见于 1993 年奇幻武侠经典《白发魔女传》银幕上的色彩碰撞。该片明亮而富个性的服装,由和田惠美、张新耀和苏千花联手设计。此外还有 1992 年程小东的《笑傲江湖 II》,该片让张叔平及余家安赢得香港电影金像奖首个 “最佳服装造型设计”奖。这也是一个警匪片日益饱和的时代,最佳例子是陈嘉上的《野兽刑警》(1998 )。此片讲述警察“烂鬼东”每分每秒摇摆于腐败和正直之间。美术指导邱伟明与蔡彦文的服装选择从黑变白,再变黑,并以灰色格子穿插其中,让 “烂鬼东”犹如回归前后的香港,处于殖民历史与模糊未来的交界。 

 

彭浩翔广受欢迎的《志明与春娇》三部曲 —— 《志明与春娇》、《春娇与志明》及《春娇救志明》中,男女主角余文乐与杨千嬅在戏中所穿的尽是日常且「贴地」的街头服装,凸显出香港日渐拥抱本地特色风格的取态。 (相片来源:香港国际电影节) 

 

至 2000 年代,这城市对现代的挑战变得更加关心、更多反思。她的内省更深沉——既剖析自身,也自我褒扬。彭浩翔《志明与春娇》三部曲,即《志明与春娇》、《春娇与志明》及《春娇救志明》(2010 至 2017,服装设计为钟楚婷、黄家仪和陈宝欣)成为服装设计的某个转折点。由于电影预算比以往少,产量也从 1980 年代后期的每年 350 至 400 部降到仅得约 50 部,服装设计师不得不追求事半功倍。无论是出于实际需要亦或叙事选择,服装都不再如以往华丽。 

 

《志明与春娇》也顺应了日渐拥抱香港特色的趋势。参与该片美术及服装设计的文念中说,观众把杨千嬅与余文乐视为“港男与港女”。彭浩翔以其通俗易懂的口语风格和讲故事技巧而闻名,而他亦将这些特质融入其视觉效果。在他的电影,许多服装都是就地取材的成衣,观众一眼就能认得出来。文念中说:“角色所穿的那些服装都非常好看、也非常日常、非常时尚。” 

 

在浪漫喜剧《感动她77次》中,服装设计师莫家嘉让女主角蔡卓妍及其余女性角色穿上充满时尚感的设计师品牌服装,从而反映香港摩登、精致的面貌。(相片来源:英皇电影) 

 

自从彭浩翔的三部曲进入自我剖析的聚光灯后,许多故事更加深刻探讨何谓香港人的命题。陈健朗的《手卷烟》(由陈子晴负责服装设计)以终获认同为香港一部份的都市质感、色彩与图案著称。与此同时,浪漫喜剧如邱礼涛的《感动她 77 次》(2021 年,服装设计师为莫家嘉),基于李敏的原著小说,回荡在一种恒久的志气中,对女性而言尤其如此。这些角色终能安身立命,在十足洗练后准备好踏上国际舞台。梁乐民新近作品《梅艳芳》反映的不仅是一个艺术家的转变,也是香港作为一个城市的转变。随着这部电影追溯梅艳芳的职业生涯,如何意外成为新秀歌唱比赛冠军,到女权主义者与雌雄同体的偶像,再到粤语流行曲女王,《梅艳芳》的服装设计师叶嘉茵一方面忠于历史,另一方面恰如其份地怀旧,以触及疫后香港的反思情绪。本片充满了追忆“似水流年”的服饰,正回应了这座饱受疫病煎熬的城市的期望。 

 

(左)《梅艳芳》电影中描述梅艳芳于80年代后期拍摄由关锦鹏导演《胭脂扣》的片段。(相片来源:安乐影片)
(右)《梅艳芳》导演梁乐民于拍摄现场亲自指导饰演梅艳芳的王丹妮。(相片来源:安乐影片) 

 

《梅艳芳》中一幕重塑梅艳芳(王丹妮 饰)与梅爱芳(廖子妤 饰)于80年代初在歌舞厅、酒廊演唱的片段,这也是梅艳芳「歌后」之路的起点。(相片来源:安乐影片) 

 

“谁都能通过时装这富美感的方式表达个性,这解释了我为何选择学习时装与纺织。”叶嘉茵说。“戏如人生,我们要根据电影类型与故事拟定服装效果。我希望能够捕捉梅艳芳的造型而不会显得过时,因此我稍微调整了布料、颜色和剪裁。服装设计不只是采购衣服或制作衣服。” 远不止于此的电影服装设计更为香港与香港人的每个此地、此时、此刻作定格纪录。 

 

 

本专栏为 bodw+ 与 Zolima CityMag联同呈献。Zolima CityMag 是香港网上文艺杂志,以深入角度探讨本地艺术丶设计丶历史及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