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香港:從電影服裝看流逝歲月

伴隨著香港電影變遷,電影服裝設計及其對這座城市的意義,也正不斷演變。

Zolima CityMag - Elizabeth Kerr2022.04.28

在那些每年總愛預測奧斯卡得獎名單的影迷之間流傳著一個老笑話﹕誰在電影中的貢獻愈起眼,獲獎機會就愈大。因此「最佳化妝」得主總是特技化妝乳膠不離身,同一道理,一齣電影出現愈多拿破崙時期晚裝或古羅馬華服盛裝,就愈有望奪得「最佳服裝設計」。事實上,最近一部以現代為背景的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得獎電影,已數到 1994 年講述變裝皇后的《風塵三絕》( The Adventures of Priscilla, Queen of the Desert )。而今年的得獎電影則是造型講究,極具時尚感的《黑白魔后》(Cruella)。 

 

在世界各地,最好的服裝設計總能巧妙地傳達故事內容,表現角色所思所感。服裝設計能夠亦往往反映人物經歷的起伏。看看《安妮荷爾》(Annie Hall)中黛安基頓( Annie Hall )呈現的「男裝宣言」,到《飢餓遊戲》(The Hunger Games)中統治者那身喧囂、花哨的造型,或《週末狂熱》(Saturday Night Fever)中主角「 Tony Manero 」由辛勤的鄰家男孩到舞林高手的蛻變過程,便知此言非虛。 

 

梁樂民執導,葉嘉茵、吳里璐擔任服裝設計的《梅艷芳》電影追溯這位香港歌后自1982年奪得新秀歌唱比賽冠軍之後的事業旅程,當時香港仍摸索自己在國際上的定位。(相片來源:安樂影片)

 

當然,香港電影中的服裝作品也會讓觀眾知道角色身在何地。「當代電影是香港的主流。」服裝設計師葉嘉茵說。其作品包括《放逐》(2006 )、《寒戰》(2012 ),以及去年上映的《智齒》和《梅艷芳》,後兩者更令她聯同其拍檔吳里璐、余家安分別在第 40 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同獲提名。「 然而無論甚麼片種,服裝設計都必須滿足導演和劇本要求,並讓演員盡情無束縛地演繹角色。 

 

在香港電影歷史中,服裝設計往往讓人窺見這座城市的發展軌跡與社會地位。誠如導演許鞍華所言,她對服裝設計師的要求,不僅是純粹作資料搜集和提供漂亮的衣服。 許鞍華提到,美國導演亞瑟潘( Arthur Penn )1967 年的警匪片《雌雄大盜》( Bonnie and Clyde )是她數十年來的榜樣。「(該片)抓住那時代的各個層面,卻並非試圖倒模般地複製。較之於歷史的準確性,這部電影追求的更是一種感覺。當我們(許鞍華和服裝設計師區丁平)在《傾城之戀》著力追求、營造歷史準確性和逼真感時,又跟所有人產生分歧。」葉嘉茵擁有一致的觀點﹕「仔細閱讀劇本後,我會與導演開會,了解電影風格和基調、每個角色的背景和個性,以至劇本中的不同場景與特殊要求。」許鞍華所言的「感覺」正源於電影視覺營造的情緒與基調。香港電影亦是憑此暗示這座城市何去何從﹕從一片鄉郊腹地到殖民地,再化身成東西交匯的現代金融樞紐與地方先驅。

 

「服裝設計在香港的電影作品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一談到某些戲名,我們不僅想起電影本身,也會立即聯想到角色造型。」文念中說。他是美術指導、美術總監、服裝設計師,也是 2020 年許鞍華紀錄片好好拍電影的導演。「例如《英雄本色》會令你立即想起『Mark 哥』的乾濕褸;《古惑仔》一眾角色有著深入民心的長髮、紋身、背心和黑色電單車皮褸;說起《無間道》大家便會想起『陳永仁』那件黑色西裝皮外套……例子數之不盡。 

 

服裝設計師陳子晴在陳健朗導演的作品《手捲煙》中通過服裝的色彩與圖案呈現香港的多元種族及文化氛圍。(相片來源:安樂影片) 

 

在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香港電影由武俠片所壟斷,大部份電影由「邵氏」兄弟和「嘉禾」製作。文念中指出當時「還未出現美術指導這職位,只有服裝協調、佈景師和道具師」。1980 年代新浪潮的誕生,是香港電影製作一次成就創意的重要分水嶺,香港電影開始參考荷里活、歐洲和亞洲其他地區的模式與系統,以建立其影響力。也在這段時期,服裝設計師正式從美術總監和美術指導區分出來。然而,跟王家衛合作無間的張叔平、代表作有《傾城之戀》( 1984 )的區丁平、因與吳宇森合作《辣手神探》(1992)而廣為人識的余家安,還有為《風雲:雄霸天下》(1998)、《無間道》(2002)與《不日成婚》(2021)擔任服裝設計的利碧君,以上一眾服裝設計大師均同時兼任美術指導和美術總監。也有像吳里璐在陳可辛執導的《金枝玉葉》(1994)中只任服裝設計和美術指導之例子這些職銜均借鑑自當時與香港截然不同的荷里活製作系統。有賴於此,1980 年代起香港電影製作的分工變得更規範。 

 

而無論服裝設計師同時要兼顧多少個職銜,其工作對香港電影視覺語言的重要價值都是無庸置疑的。誠如葉嘉茵所言,香港電影已復以當代為主流,但即使在所謂的時代劇中,從服裝設計也可推敲出電影製作的年代。文念中說,電影、電視以及當中的服裝,「在反映與影響社會上發揮重大作用。尤其在 1980 年代之後,電影服裝設計師會加入流行文化元素,並深受歐美與日本潮流影響。」當時的電影服裝充滿原宿潮流與麥當娜女性主義突破尺度的風格,全因受到街頭文化所影響。「談到當代香港電影服裝,我會說它們需要緊貼時代脈搏,包括傳統文化價值,以令電影塑造的角色能夠引起觀眾共鳴。」文念中解釋。 

 

香港在 1980 年代末到 90 年代中逐漸轉型成為一個充滿活力的都市。我們也確實可以透過香港電影服裝看到這一轉變。這時代極度自由的經濟有時會被視為儼如某種「荒蠻西部」,實驗和發展與急促步伐所帶來的焦慮不斷拉扯。快意恩仇、刀光劍影,腥風血雨的《古惑仔》系列(服裝指導為利碧君),湊合一眾三級片,通過性與暴力反映當時一種無所顧忌的情緒。由霍耀良執導,服裝由陳顧方操刀的《赤裸羔羊》(1992)中邱淑貞的皮熱褲和過膝長靴,以及吳宇森的經典電影《英雄本色》中余家安為「Mark 哥」安排的乾濕褸造型搭配以美鈔點煙的畫面,均在觀眾腦海深深留下烙印。 

 

張婉婷導演作品《秋天的童話》中,巧妙地通過傳統守舊的「船頭尺」(周潤發 飾)與努力向上的「李琪」(鍾楚紅 飾)的服裝設計,隱約地描寫出香港的過去與未來。(相片來源:張婉婷) 

 

然而同時期的出品也有諸如張婉婷《秋天的童話》(1987 年,由 Christy Addis 及黄仁逵任美術指導)、譚家明的《烈火青春》(張叔平憑此片奪 1983 年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美術指導」)和關錦鵬的《胭脂扣》(1987 年,美術及服裝設計為朴若木、馬光榮)等。這些電影聚焦在一個又一個迷失與尋覓的人,他們駐足於人生十字路口,為未來的路彷徨不已。在《秋天的童話》,主角「李琪」在紐約用力表現出自己是一位知書識禮,久經世面的香港留學生,而她在當地的接應「船頭尺」則被視為未見過世面的「大鄉里」。這設定參照了當時香港社會中,在急速成熟的城市與其試圖擺脫的傳統工人階級或農村習俗之間的張力。這些服裝,無論是惹人注目抑或通俗低調,均顯示香港是個刺激且黃金遍地,同時既落後又矛盾處處的城市。 

 

1990 年代至 2000 年代初的過渡期是對比鮮明的年代。這可見於 1993 年奇幻武俠經典《白髮魔女傳》銀幕上的色彩碰撞。該片明亮而富個性的服裝由和田惠美、張新耀和蘇千花聯手設計。此外,還有 1992 年程小東的《笑傲江湖 II》,該片為張叔平及余家安贏得香港電影金像獎首個「最佳服裝造型設計」獎。這也是一個警匪片日益飽和的時代,最佳例子是陳嘉上的《野獸刑警》(1998)。此片講述警察「爛鬼東」每分每秒搖擺於腐敗和正直之間。美術指導邱偉明與蔡彥文的服裝選擇從黑變白再變黑,並在其中穿插灰色格紋讓「爛鬼東」猶如回歸前後的香港,處於殖民歷史與模糊未來的交界。 

 

彭浩翔廣受歡迎的《志明與春嬌》三部曲 —— 《志明與春嬌》、《春嬌與志明》及《春嬌救志明》中,男女主角余文樂與楊千嬅在戲中所穿的盡是日常且「 貼地」的街頭服裝,凸顯出香港日漸擁抱本地特色風格的取態(相片來源:香港國際電影節) 

 

2000 年代,這城市對現代的挑戰變得更加關心、更多反思。她的內省也更深沉 —— 既剖析自身,也自我褒揚。彭浩翔《志明與春嬌》三部曲,即《志明與春嬌》、《春嬌與志明》及《春嬌救志明》(2010 2017,服裝設計為鍾楚婷、黃家儀和陳寶欣)成為服裝設計的某種轉捩點。由於電影預算比以往少,產量也從 1980 年代後期的每年 350 400 部下降到只得約 50 部,服裝設計師不得不追求事半功倍。無論是出於實際考慮抑或敘事需要,服裝都不再如以往華麗。 

 

《志明與春嬌》也順應了日漸擁抱香港特色的風格趨勢。有份參與該片美術及服裝設計的文念中說,觀眾把楊千嬅與余文樂視為「港男與港女」。彭浩翔以其通俗易懂的口語風格和講故事技巧而聞名,而他亦將這些特質融入其視覺效果。在他的電影,許多服裝都是就地取材的成衣,觀眾一眼就能認出來。文念中說﹕「那些戲服,主角所穿的服裝非常好看之餘,也非常日常、非常時尚。 

 

在浪漫喜劇《感動她77次》中,服裝設計師莫家嘉讓女主角蔡卓妍及其餘女性角色穿上充滿時尚感的設計師品牌服裝,從而反映香港摩登、精緻的面貌。(相片來源:英皇電影)

 

自從彭浩翔的三部曲進入自我剖析的聚光燈後,許多故事更加深刻探討何謂香港人的命題。陳健朗的《手捲煙》(由陳子晴負責服裝設計)以終獲認同為香港一部份的都市質感、色彩與圖案著稱。與此同時,浪漫喜劇如邱禮濤的《感動她 77 次》2021 年,服裝設計師為莫家嘉),基於李敏的原著小說,迴蕩在一種恆久的志氣中,對女性而言尤其如此。這些角色終能安身立命,在十足洗練後準備好踏上國際舞台。梁樂民新近作品《梅艷芳》反映的不僅是一個藝術家的轉變,也是香港作為一個城市轉變。隨著這部電影追溯梅艷芳的職業生涯如何意外成為新秀歌唱比賽冠軍,到女性主義者與雌雄同體的偶像,再到粵語流行曲女王,《梅艷芳》一片服裝設計師葉嘉茵一方面忠於歷史,另一方面恰如其份地懷舊,以觸及疫後香港的反思情緒。本片充滿了追憶「似水流年」的服飾,正回應了這座飽受疫病煎熬的城市的期望。 

 

(左)《梅艷芳》電影中描述梅艷芳於80年代後期拍攝由關錦鵬導演胭脂扣》的片段。(相片來源:安樂影片)
(右)《梅艷芳》導演梁樂民於拍攝現場親自指導飾演梅艷芳的王丹妮。(相片來源:安樂影片)

 

梅艷芳》中一幕重塑梅艷芳(王丹妮 飾)與梅愛芳廖子妤 飾)於80年代初在歌舞廳、酒廊演唱的片段,這也是梅艷芳「歌后」之路的起點。(相片來源:安樂影片)

 

誰都可以透過時裝這具美感的方式表達個性,這正是我選讀時裝與紡織的原因。」葉嘉茵說。「戲如人生,我們要根據電影類型與故事擬定服裝效果。我希望能夠捕捉『梅姐』的造型而不顯得過時,因此我稍微調整了布料、顏色和剪裁。服裝設計不止於買衫或造衫。」遠不止於此的電影服裝設計更為香港與香港人的每個此地此時此刻作定格紀錄 

 

 

本專欄為 bodw+ 與 Zolima CityMag聯同呈獻。Zolima CityMag 是香港網上文藝雜誌,以深入角度探討本地藝術、設計、歷史及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