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設計大師 Mathieu Lehanneur 揭示巴黎奧運火炬獨一無二的設計意念

這位世上最多才多藝的設計師之一,同時暢談對科學、自然、文化及人類福祉的關注

Zolima CityMag2023.11.22

明年夏天,由Mathieu Lehanneur操刀設計的奧運聖火火炬將會運抵巴黎。相比許多不斷向前人借鑒的設計師,Lehanneur對設計有著自成一家的獨特見解。他喜歡從優秀設計汲取靈感之餘,同樣深受大自然、科學和文化所啟發。

 

例子之一是Lehanneur設計的火炬。火炬將在希臘奧林匹亞以陽光點燃,然後傳遞至法國。Lehanneur只是匆匆一瞥先前夏季及冬季奧運會所用的39個火炬,便著手創作來屆的火炬設計。

 

他在巴黎的家中說道:「我略略看過以往的火炬,但從一開始我便知道,無論這些火炬的質素如何,我都不想引用當中的任何想法或靈感。我首先想到的是,這些火炬全都採用同一種類似花瓶的形狀,底部狹窄,頂部較闊。這是傳統上設計火炬的方式,在技術上亦更容易裝設燃燒器,但這種形狀令火炬看起來像是想要征服的對象。」

 

 

2024年巴黎奧運會和殘奧會聖火火炬,由Mathieu Lehanneur設計。(攝影:Felipe Ribon;相片來源:Mathieu Lehanneur)

 

相反,Lehanneur希望體現傳遞聖火的精神。「在沒有任何神明或宗教含意的背景下,它別具象徵意義,非常神奇。火炬的火焰來自太陽,我認為這一點很有象徵性。聖火以拋物鏡面聚焦陽光點燃,傳遞聖火及火炬的各方面都具儀式感。在不涉及宗教的情況下,擁有如此魔力的物品非常罕見。」

 

他最後設計了完美對稱的火炬,就像兩支火炬融合一起。火炬由鋼製成,上半部分是啞面,下半部分採用反光效果,光面部分起起伏伏,就如向池中投石後泛起的漣漪。在很多方面,火炬匯聚Lehanneur 喜歡做的各種事情。

 

他說:「這件作品完全涵蓋我想要涉獵的設計範疇。它是一件你會觸摸的物品,你會以某種方式佩戴它,當中亦牽涉很多技術。它看起來很簡單,看似只是一根會燃燒的棍子,但內裡卻相當複雜。這是聖火,因此火炬不能熄滅,不能讓這種事情發生。所以,你需要確保無論天氣狀況如何,火炬仍能點亮。為此,你需要裝設許多特定組件。這是一件將有數十億人看到的作品,大家都會發表意見,並對作品有不同的理解及看法。」

左:Andrea選用具淨化能力的植物。(攝影:Veronique Huyghe;相片來源:Mathieu Lehanneur)
右:Andrea 鮮活植物空氣淨化器,由Mathieu Lehanneur 設計。(攝影:Veronique Huyghe;相片來源:Mathieu Lehanneur)

 

建築雜誌《Architectural Digest》在2018 年的一篇人物介紹中提出以下問題:「Mathieu Lehanneur 是世界上最多才多藝的設計師嗎?」對於從事公共座椅、壁爐、家居室內裝飾及至醫療設備設計的Lehanneur來說,這條問題合情合理。他說:「我不想成為任何領域的專家。」 自從他在巴黎 ENSCI-Les Ateliers 開始修讀設計的那天起,這種想法便一直沒變。「當我遞交申請時,有個(招生評審團隊的)人問我最喜歡的設計師是誰。我記得當時自己感到很不自在,因為單是要我說出一個名字,也實在無法辦到。我開始使用這種純粹的方法,從事設計工作並深入探究。所有人都嘗試明確定義何謂設計,但對我來說卻剛好相反,我無法提出明確的定義。我仍然不想為設計定下明確的界線。能夠跨越潛在的界限,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機會。」

 

從一開始,Lehanneur最注重的便是設計學院所談的使用者體驗,從較廣義層面來剖析這個術語,更是關乎人類的福祉以及如何透過設計造福人類。他說:「我盡可能理解人類、人的生活方式、人的思維模式。」要做到這一點,便需要通才所具備的廣博知識。「我需要一些科學知識去了解身體如何運作,一些心理學知識去了解思想如何運作,一些文化或宗教知識去了解信仰如何運作。對我來說,重點從來不是物品、產品、家具本身,而是物品能夠帶來的體會。」

 

Digital Break免費Wi-Fi無線上網服務站,由Mathieu Lehanneur設計(相片來源:Mathieu Lehanneur)

 

Lehanneur的作品正是以這種心態為基礎,因此他塑造的許多空間和物品都親近自然,即與大自然互動並受到大自然的啟發。「Andrea」是一款由 Lehanneur 與哈佛大學生物醫學工程教授 David Edwards 合作設計的空氣淨化器,當中利用並加強鮮活植物過濾空氣的能力。(對於空間狹小的香港可能顯得吸引,不少港人都喜歡二合一家用電器。)Digital Break 是一個有蓋的免費Wi-Fi無線上網服務站,設有公共座位及蓋頂花園,其結構讓人聯想起樹冠。

 

「Liquid Marble」液態大理石是一系列的作品,流水的質感蝕刻在大理石和其他表面上。Lehanneur將這項技術應用於裝置、家具,還有奧運火炬。「這是大海就在眼前的體驗。這個時候,你無需說話、思考或記住什麼,只需要活在當下。你只需要享受自己還活著的事實。我想了解水的催眠效果,以及水波反射是否能讓人進入某種精神狀態。」

 

CellBag是與哈佛大學及比勒陀利亞大學合作研發的成果,將袋及水容器融為一體。

左:在合適環境條件下運水的創新設計,大小容量皆宜。
右:容器被製成不同的形狀和容量。

 

為此,Lehanneur使用了用於製作電影的電腦合成影像軟件。他說:「你就像化身成神。透過電腦,你可以管理風和水流的速度和方向,以不同參數創造海洋。」 然後,他以數碼方式將圖案雕刻在大理石上,然後進行手工打磨。它是虛擬與實體現實的結合,旨在喚起人的情感反應。

 

或許對某些人來說,這並不算得是什麼驚天動地的創作,但Lehanneur舉出一個例子,說明如何在令人沮喪的境況中,使用類似的過程來改善生活質素。「Tomorrow is Another Day」是巴黎一家醫院安寧紓緩病房委託製作的裝置作品。他說:「這是一項全權委託項目,期望藉此減輕病人的痛苦。」他構想出一個數碼燈箱,安裝在末期病人的房間牆上,投射出翌日天氣的印象派電腦模擬效果。他說:「這是動畫效果,可以是晴天、雨天,暴風雨或是大霧天氣。大多數時候,變化都非常緩慢。」

 

這件作品可以按需要改變所示天氣的地點,更因此引伸出一個意想不到的用途,而這用途令Lehanneur份外感到動容。醫院安裝燈箱後,工作人員向 Lehanneur 分享,一名病人幾乎每天都想改變所示天氣的地點。病人解釋說,這是為了讓她感覺與兒子更親近,因為她的兒子是一名經常出差的飛機師。Lehanneur 說:「無論你創造出什麼,有時用家往往可以想出一種全新的使用方式,沒有偏離設計原意之餘,甚至能發揮出更佳的效用。像這件設計讓這位女士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都可以繼續擔當母親的角色。這是我在設計時從沒有這樣想過。」

 

左:Liquid Marble液態大理石系列《 Petite Loire 》(《小盧瓦爾》)。(攝影:Michel Giesbrecht;相片來源:Mathieu Lehanneur)
右:Liquid Marble液體大理石是一系列的作品,流水的質感蝕刻在大理石和其他表面上。(攝影:Michel Giesbrecht;相片來源:Mathieu Lehanneur)

 

但並非每個設計都能達到Lehanneur預期的效果。2011年,Lehanneur與哈佛大學和南非比勒陀利亞大學的研究人員展開合作,推出可重複使用的CellBag水袋,設計靈感源自細胞在人體中運送水和營養素的方式,方便飽受旱災之苦的農村居民攜帶飲用水。與當地慣常用於運水的油桶相比,該水袋較輕盈且可摺疊,但Lehanneur 承認:「CellBag 是一件失敗之作。」雖然可以用於運水,但Lehanneur和大學研究人員卻沒有考慮到水袋需要用水清洗,以防止有害細菌滋生,而用家並不想為此而浪費珍貴的水源。他說:「我們仍在研究解決方案。」

 

毫無疑問,Lehanneur擁有長遠的目光,他的畢業作品「The Third Lung」就是一個例證。這個「第三肺」是一種兒童哮喘吸入器,在需要用藥時會膨脹。作品隸屬於一個有關改善用藥過程的項目,設計原意是創作一件美觀又易用的好物,以避免出現漏服或過量用藥的情況。Lehanneur說:「[它]嘗試加強病人本身在治療過程中的參與。」 吸入器的原型受到醫生和潛在用家的好評,但製藥公司的管理層卻說,如果這件產品不能幫助他們增加利潤,便不感興趣。

 

該項目的歷史可追溯至2001年。其後,它成為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的藏品。Lehanneur說: 「一方面我感到受寵若驚,但另一方面我始終相信最合適它的地方並非博物館。」但他並沒有放棄。「有一天,我收到某位醫生發來的一封電郵,他告訴我,業界已經[逐漸]接受這件產品。我實在十分高興,但並不感到意外,因為從一開始,我便知道此設計會發揮正面的影響力。」而一切都只是時間的問題而已。

 

 

作者: Christopher DeWolf

 

本專欄為 bodw+ 與 Zolima CityMag聯同呈獻。Zolima CityMag是香港網上文藝雜誌,以深入角度探討本地藝術、設計、歷史及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