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设计中觅自由

在这次播客访谈中,敢于挑战不同界限的Nikki Gonnissen解释自己如何在平面设计中同时遇上自由与束缚。她生于阿姆斯特丹这个以前卫思想和自由主义而闻名的荷兰首都,经历过1960、1970年代的大规模"占屋社会运动”,她当谈到童年对她的影响,她说:"我不是庞克迷,也算不上直言不讳表达自己的意见,但我感恩能在这种精神下成长,并感染到当中的激进自由精神。" 

Design Anthology2023.05.31

从设计中觅自由

分钟剩下

 

Gonnissen这位设计师兼企业家总是能够得心应手地为设计项目找到完美的色调,这跟她学习纯美术的背景不无关系。尽管她从小就对艺术和艺术史充满热情,并在早年开始习画,她并没有打算成为平面设计师。 18岁时她参观了由Jan Hoet策展的"Chambre d'Amis"展览,一系列艺术品在比利时根特(Ghent)的一幢私人住宅中展出,并对外开放参观。这种形式的户外展览在当时并不常见,甚至可以说是闻所未闻,而Gonnissen就是被这次体验深深吸引:"这个展览所释放的能量深深感染了我,我希望自己能够参与其中,那仿佛是艺术在社会中的一种表达。"此外,展览的场地标志和目录不但让Gonnissen着迷,更引发了她对博物馆和展览筹备工作和过程的兴趣。 

 

Gonnissen利用高中毕业后的空档期,修读了多个包括绘画、摄影、素描和雕塑艺术课程,及后她正式入读乌特勒支艺术学院(HKU University of the Arts Utrecht)。尽管Gonnissen对艺术非常感到兴趣,但她认为"过分自由"的艺术工作并不是她可以发展的事业方向。"我对美术充满好奇……但我没有那种要向外界展现自己一切的冲劲。" 她忆述。后来一位老师给予她一个改变其一生的事业发展建议,她开始探索不同的"创意输出" ── 例如绘画唱片封面。不久之后她确定了自己对平面设计的志向。她说:"我想当时自己正在同时寻找自由和束缚:那位老师分享'你可以通过平面设计做任何你喜欢的事情'时,我获得无比的信心,让我了解到可以在设计工作中感受到自由。" 

 

直到1993年,Gonnissen取得平面设计学士学位,同年她邂逅了后来成为她人生与事业上的最佳拍档Thomas Widdershoven ── 当时二人皆在大学最后一年(Widdershoven修读于荷兰皇家艺术学院Rietveld Academy),因对设计的共同热爱而一拍即合。他们各自接受了一年的奖学金,因此能够心无旁骛进行不同类型的设计探索和实验,包括为一众艺术家好友设计目录和邀请函,这算是二人在同年稍后时间正式成立的跨界别设计工作室Thonik的起点。有别于当时盛行的后现代主义风格,Thonik通过使用单一字体和鲜明色调展现的美学,回归到更简单、更贴近现代主义的设计风格。 

 

30年后,这间以阿姆斯特丹为大本营、专门从事视觉传播、品牌识别、互动设计和动画设计的设计工作室已发展至拥有15人之团队,著名客户包括阿姆斯特丹著名年度盛事 "Holland Festival"、荷兰公共广播公司VPRO、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和首尔的现代百货公司等。跨足全球的Gonnissen强调亲身与客户会面和作实地考察的重要性。她说:"跟客户与合作伙伴作文化交流、价分享值并互相学习让我们受益匪浅。我们总是喜欢旅行,见不同的人,了解其文化,并从中学习。" 

 

身在香港的我们也可以欣赏到Thonik的创作 ,因为工作室被邀为香港视觉文化博物馆M+构思一套应用于实体和数码平台的视觉识别系统 。 Gonnissen认为选择合适的色调对这个大型设计项目非常重要,并希望通过聚焦香港著名的霓虹灯以捕捉这座城市与其景观的精髓,同时又不会喧宾夺主。她与团队运用中调色彩概念,从中灰发展到缤纷的橙色、青色、紫色和粉红色等。她解释说:"我们希望用这些颜色反映香港的城市结构 ── 从灰色高楼到七彩的霓虹灯招牌。" 正如她所描述,这个色调组合兼具独特性和灵活性,可以变化出成千上万的选项和组合。她说:"我们不喜欢设计太死板,我们无时无刻都想进行实验。" 

 

 

进一步认识Nikki GonnissenThonik的作品,请浏览:https://www.thonik.nl 

 

此podcast系列与专门报道室内设计、建筑、设计及城市生活资讯的《Design Anthology》杂志共同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