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設計中覓自由

在這次播客訪談中,敢於挑戰不同界限的Nikki Gonnissen解釋自己如何在平面設計中同時遇上自由與束縛。她生於阿姆斯特丹這個以前衛思想和自由主義而聞名的荷蘭首都,經歷過1960、1970年代的大規模「佔屋社會運動」,她當談到童年對她的影響,她說:「我不是龐克迷,也算不上直言不諱表達自己的意見,但我感恩能在這種精神下成長,並感染到當中的激進自由精神。」 

Design Anthology2023.05.31

從設計中覓自由

分鐘餘下

 

Gonnissen這位設計師兼企業家總是能夠得心應手地為設計項目找到完美的色調,這跟她學習純美術的背景不無關係。儘管她從小就對藝術和藝術史充滿熱情,並在早年開始習畫,她並沒有打算成為平面設計師。18歲時她參觀了由Jan Hoet策展的「 Chambre d'Amis展覽,一系列藝術品在比利時根特(Ghent)的一幢私人住宅中展出,並對外開放參觀。這種形式的戶外展覽在當時並不常見,甚至可以說是聞所未聞,而Gonnissen就是被這次體驗深深吸引:「這個展覽所釋放的能量深深感染了我,我希望自己能夠參與其中,那彷彿是藝術在社會中的一種表達。」此外,展覽的場地標誌和目錄不但讓Gonnissen著迷,更引發了她對博物館和展覽籌備工作和過程的興趣。 

 

Gonnissen利用高中畢業後的空檔期,修讀了多個包括繪畫、攝影、素描和雕塑藝術課程,及後她正式入讀烏特勒支藝術學院HKU University of the Arts Utrecht)。儘管Gonnissen對藝術非常感到興趣,但她認為「過分自由」的藝術工作並不是她可以發展的事業方向。「我對美術充滿好奇……但我沒有那種要向外界展現自己一切的衝勁。」她憶述。後來一位老師給予她一個改變其一生的事業發展建議,她開始探索不同的「創意輸出」── 例如繪畫唱片封面。不久之後她確定了自己對平面設計的志向。她說:「我想當時自己正在同時尋找自由和束縛:那位老師分享『你可以通過平面設計做任何你喜歡的事情』時,我獲得無比的信心,讓我了解到可以在設計工作中感受到自由。」 

 

直到1993年,Gonnissen取得平面設計學士學位,同年她邂逅了後來成為她人生與事業上的最佳拍檔Thomas Widdershoven ── 當時二人皆在大學最後一年(Widdershoven修讀於荷蘭皇家藝術學院Rietveld Academy),因對設計的共同熱愛而一拍即合。他們各自接受了一年的獎學金,因此能夠心無旁騖進行不同類型的設計探索和實驗,包括為一眾藝術家好友設計目錄和邀請函,這算是二人在同年稍後時間正式成立的跨界別設計工作室Thonik的起點。有別於當時盛行的後現代主義風格,Thonik通過使用單一字體和鮮明色調展現的美學,回歸到更簡單、更貼近現代主義的設計風格。 

 

30年後,這間以阿姆斯特丹為大本營、專門從事視覺傳播、品牌識別、互動設計和動畫設計的設計工作室已發展至擁有15人之團隊,著名客戶包括阿姆斯特丹著名年度盛事 Holland Festival 」、荷蘭公共廣播公司VPRO、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和首爾的現代百貨公司等。跨足全球的Gonnissen強調親身與客戶會面和作實地考察的重要性。她說:「跟客戶與合作伙伴作文化交流、分享價值並互相學習讓我們受益匪淺。我們總是喜歡旅行,見不同的人,了解其文化,並從中學習。」 

 

身在香港的我們也可以欣賞到Thonik的創作 ,因為工作室被邀為香港視覺文化博物館M+構思一套應用於實體和數碼平台的視覺識別系統 。Gonnissen認為選擇合適的色調對這個大型設計項目非常重要,並希望通過聚焦香港著名的霓虹燈以捕捉這座城市與其景觀的精髓,同時又不會喧賓奪主。她與團隊運用中調色彩概念,從中灰發展到繽紛的橙色、青色、紫色和粉紅色等。她解釋說:「我們希望用這些顏色反映香港的城市結構 ── 從灰色高樓到七彩的霓虹燈招牌。」正如她所描述,這個色調組合兼具獨特性和靈活性,可以變化出成千上萬的選項和組合。她說:「我們不喜歡設計太死板,我們無時無刻都想進行實驗。」 

 

 

 

進一步認識Nikki GonnissenThonik的作品,請瀏覽:https://www.thonik.nl

 

此podcast系列與專門報道室內設計、建築、設計及城市生活資訊的《Design Anthology》雜誌共同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