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志荣游走设计与工艺之间30年

生于香港丶居于義大利,这位知名设计师在制作上总是亲力亲为

Zolima CityMag - Catherine Shaw2022.08.31

忽然之间,工艺已无处不在。当下的设计界正经历一场复兴,对传统制作技艺的兴趣与日俱增。但这对卢志荣来说,并非新事。工艺与传统,向来是这名获奖建筑师丶设计师兼艺术家的创作方式。

 

生于香港丶长于香港的卢志荣自言,他的建筑师之路并不寻常。告别校园后,他一度在建筑行业工作,正是这行业让他见识到本土工匠的巧思丶耐心 ,以及对物料的透彻理解。"基本上我是在地盘长大的,我总是流连工地,与师傅们制作这样那样。"他说。"这不仅教晓我制作的实际一面,也成为我的设计灵感泉源。"

 

及至二十多岁,他基于对设计与雕塑的浓厚兴趣而考入哈佛大学修读建筑,于 1988 年硕士毕业,获最佳论文奖。此后,卢志荣就定居欧洲,现居雅典,并在米兰设陈列室和工作室。他之所以将设计交付意大利制作,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当地的工艺文化,以及与他合作的工艺专家。"在義大利,从城市丶建筑,到饮食丶时装丶到汽车和家居用品,都有一种把意念发挥到极致的文化。他说。"世代相传下,这种对工艺的热情令每个人都认真对待设计。"

 

卢志荣设计的ALMA 73218高背椅子。相片提供:卢志荣 

 

 

亲力亲为

 

卢志荣曾为意大利设计品牌 Giorgetti 工作达二十载之久,包括于 2004 至 2006 年间出任艺术总监。其后,他创立自己的家居品牌 Dimensione Chi Wing Lo 以及家居摆设品牌"一方 (1ness)"。在其作品中,设计与创造的关系总是密不可分,对物件生产过程的理解也是至关重要。"这是一个整体过程,期间会有很多来来回回。研发东西总是需要很多时间,你必须建立一个团队能分享你的热情。"

 

来回往复的生产过程包含着一定程度的实验性,无可避免地需时更长丶难度亦更高,但卢志荣认为参与实际生产所得到的知识,尤其对物料的理解,是优良设计不可或缺的一环。"起初我们难免苦恼,但我们不会放弃,因为他们知道,当我这种人认定一件家具的铰链必须要是某个样子,他们就一定要做出来,最终这个铰链就成为一项特色。"

 

卢志荣设计,配搭黑檀木的「银装素裹」几何银器茶具套装,曾于2017年的「伦敦工艺周」展出。相片提供:卢志荣 

 

一个绝佳范例就是卢志荣的"银装素裹"几何茶具套装。这套配搭黑檀木的银器茶具曾于 2017 年的伦敦工艺周展出。传统模制技术会令银制品显得不够完美,于是卢志荣与他的工艺师以铣床将各个部件逐一打造出来加以焊接,再人手打磨。通过这套极其繁复精细的工序,才能令作品以更精确丶更清晰的形态呈现。

 

卢志荣相信,设计创新的关键就在参与制作过程。"当然你也可以遥距设计,然后丢给工场生产,但设计师与制作人的互动是很重要的。"他说。"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你要身在现场。我不妥协,亦不坚持。惟其如此,才能在研发产品的过程中带出工艺的潜力,让工艺更接近我们的时代精神。"

 

曾任建筑师及 M+ 的设计策展人丶现职鹿特丹 Het Nieuwe Instituut 馆长兼艺术总监的陈伯康指,卢志荣作品的魅力,在于他能无缝接合工艺与设计创意。"志荣的作品之所以吸引我,是因为它们从根本上将意念与工艺扣连起来。事实上,对他而言,这两者其实是同一回事。他不是先有意念,再以鬼斧神功执行;而是工艺就是根本的意念。那些器物诗便是由此提炼出来。"

 

卢志荣采用的方法之一,是将传统工艺置放在另一套脉络底下。例如苏州的双面绣。卢志荣曾看过一名年轻刺绣家处理一幅 1.5 平方米的丝绸,估计需时近十年 ── 在透明的丝绸正反两面绣出同一图案,过程极其漫长。

 

一方面,卢志荣想要保存这种传统工艺,另一方面他又意识到刺绣大幅面料要花许多时间,他遂想出一套方案:做出一种设计,让刺绣家只须将她的技巧运用在一小幅重点元素上 ── 两蟹戏石 ── 而其他部份则一律留白,容让人们"想像两蟹的玩耍之地"。由此,卢志荣将中国书画的留白技法引入设计。

 

最终,刺绣家以两个月时间便完成她的工作。成品是一道屏风,既可视为艺术,亦可作间隔室内空间之用。"这件作品保留苏州双面绣的精粹之馀,亦融合了当代技术,用丝网印刷表现当中一块巨石。"卢志荣说。"它以工艺的愉悦取代乏味的劳动,意义已经超出了屏风本身。"

 

虽然卢志荣亦认同,工艺与当代文化的关系是复杂的,但他仍相信当代设计师在传统工艺保存上能够担当重要角色。"设计师可以游走于传统与当代之间,以崭新技术和现代触觉,重新演绎工艺的内涵。"

 

左:卢志荣雕塑作品的细节。摄影:William Furniss 
右:卢志荣摄于「惊鸿远客 — 卢志荣雕塑作品展」摄影:William Furniss;相片提供:Zolima CityMag 

 

 

跨文化的工作

 

苏州双面绣自是中国文化一环,但卢志荣对工艺的关注并不囿于单一文化。

 

他还记得 30 年前以首批华人设计师的身分在米兰工作时,其作品是如何被视为‘东方’产物。"尽管我的创作从来不会采用被视为东方的元素,例如龙丶或者红色金色之类,然而他们(西方观众)看过后,感觉出一种谦和的气息,仍将之视为他们理解的东方产物。"

 

卢志荣说他不会刻意经营或回避亚洲的元素。他着眼的是那任何人都能理解的共通设计语言。"当然,我的一些作品例如墨砚和茶具会有那种(亚洲)色彩,但其设计思维的起点并不是为了跟某种特定文化相关。设计一张椅子,你也不会知道谁会坐吧?我喜欢的是那种能够回应不同文化的国际设计语言。"

 

卢志荣为香港洲际酒店进行的建筑及室内设计工作亦反映这一点。这家将于 2022 年底以香港丽晶酒店之名重新开业的豪华住宿设施,占尽九龙海滨地利,饱览从北角至中环的维港景色。再没有风景比它更加"香港",然而卢志荣说:"我想突出的是港景本身,令观赏经验不止于看见一张香港明信片。这就意味我需要重新调整视野,以带出这家酒店得天独厚的位置。"

 

左:卢志荣雕塑作品的细节。摄影:William Furniss 
右:《从雅格忘达》展出于大馆季丰沙龙「惊鸿远客 卢志荣雕塑作品展」。摄影:William Furniss 

 

标准的豪华酒店在香港多不胜数,惟卢志荣仍希望其首个酒店项目能够为住客提供一个全新角度,在这喧嚣的城市喘一口气。他认为,长居海外改变了他的视野,令他得以超脱俗套,以更深层丶细腻的方式表现香港文化。尽管他亦承认童年时代无可避免对其创作构成影响。最近在季丰沙龙大馆举行的"惊鸿远客──卢志荣雕塑作品展",展出11件耐人寻味的铜制及加拿大枫木雕塑,这些作品都以他居港时创作的模型为蓝本。他称这些雕塑为"天使",正是因为"他们总会适时地带我逃离世俗的时空羁绊,还我无拘无束的心境"。

 

 

给下一代的建议

 

同一时间,卢志荣亦获邀参与在香港故宫博物馆举行的另一项目。该项目由信言设计大使旗舰计划 Design Trust Futures Studio 总策展人姚嘉珊策划,旨在将创新与文物连结起来。卢志荣担任导师,带领一批香港设计师重新想像中国十二生肖的可能。姚嘉珊指,卢志荣对 Design Trust Futures Studio 的贡献,在实际和哲学意义上都是不可多得。"志荣在许多不同哲学层面都很有启发性。"她说。"他在设计上对物料的“有”和“无”那种坚持不懈的追问,启迪不少年轻设计师。"

 

左:左方是卢志荣在2015年创作的羊年生肖雕塑;右方则是Florian WegenastChristine Lew共同创作,名为「祥芝」的作品。相片提供:信言设计大使(Design Trust)「未.共研社」 
右:由Florian WegenastChristine Lew共同创作的「祥芝」作品细节。相片提供:信言设计大使(Design Trust)「未.共研社」 

 

本次的项目启发自"十二肖",一个于 2008 年由"文化实验室"策划统筹丶梅洁楼赞助的创意活动,邀请亚洲区内艺术家和设计师以当年生肖为主题创作雕塑作品。卢志荣也是"十二肖"项目一员,他在 2015 年以氧化铜为材料,透过简明线条勾勒出山羊的几何轮廓,制成一件极富当代气息的羊年雕塑。在故宫博物馆的活动,他给年轻设计师的建议是顺心而行,不要局限于他和其他设计师做过的事。他鼓励年轻人以新颖而不寻常的物料创作,专注思考形式的意义,避免陈腔滥调。凭此建议,两名关注可持续性丶工艺过程与社会创新的设计师 Florian Wegenast 和 Christine Lew,制作出名为"祥芝"的作品。设计师从中国芝士的制作过程取得灵感,自羊奶提取名为"酪蛋白"的泥状蛋白混合物,制成类似黏土的可塑材料,以之塑造出这个铭刻着"羊"字的碗,以表达羊对饮食文化的深远影响。

 

姚嘉珊说:"志荣教给我们的重点之一是,作为设计师,他总是力图在设计注入谦逊与祥和。他说那是他的个人喜好或追求,但亦强调谦逊与祥和正是其所有作品的底蕴,让它们看起来就如一个谦卑而安靜的家庭。"

 

展望将来,卢志荣相信重中之重的是培育年轻设计师,确保他们能够发展潜能,将技艺传承給新一代。"设计是个人梦想的表现。我不喜欢当个大师傅,对他们(年轻人)指手画脚。"他说。"我信人人都有他们该走的路,这就是为什么他们要深深叩问自己内心。这不只是关乎学习工艺。自我发现是重要的,我的参与就在帮助他们自我发现丶自我理解。"

 

 

 

本专栏为 bodw+ 与 Zolima CityMag联同呈献。 Zolima CityMag是香港网上文艺杂志,以深入角度探讨本地艺术丶设计丶历史及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