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chard Hutten:认真工作,认真玩乐

作为当今最具影响力的荷兰设计师之一,Richard Hutten的设计哲学蕴含着令人耳目一新的玩味。

Design Anthology2022.04.29

Richard Hutten:认真工作,认真玩乐

分钟剩下

 

作为当今最具影响力的荷兰设计师之一,Richard Hutten的设计哲学蕴含着令人耳目一新的玩味。这位扎根于鹿特丹的设计师凭借其充满概念性及玩味的作品闻名于世,作品涵盖家具、物件及空间设计。而其中最为人熟悉的,莫过于有着超大耳朵造型把手的「俏皮马克杯」(Dombo mug)。自2002年面世以来,这件标志性作品已售出超过五十万件,足见这位屡获殊荣的大师成就非凡。Hutten的作品已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V&A)、乌特勒支中央博物馆(Centraal  Museum)等全球逾四十多间博物馆作永久收藏,数量之多让他成为作品最广为收藏的在世设计师之一。 

 

在创意无限之外,Richard Hutten与众不同之处,是他总以不同有趣方式呈现那份乐观的设计感。「设计要认真,玩乐也要认真。能够寓学习于娱乐,至为重要。」他说。这份心态贯彻在Hutten的作品之中。若问它从何来,大概从他正面乐观的个性已可知一二。「这是我的天性、我的人生态度,亦是我处世之道。」 

 

Hutten从小已确定「制作东西」是他最热爱的事。纵使在那个年代的荷兰,并未有太多学府设有专门的设计学科,后来他听从朋友的建议,入读位于埃因霍温(Eindhoven)的工业设计学院(现称为埃因霍温设计学院)。果然这位胸怀大志的年轻设计师很快就意识到设计师注定是他的终生职业。而当Hutten入读这间世界著名设计学府时才年仅十六岁,而他的设计人生之旅亦从此展开。 

 

作为其中一位学院在转型时期培育出的「黄金世代」设计师,年纪轻轻的Hutten身边有着其他同样别具潜质的设计学院学生,当中不少同窗也跟Hutten一样在设计界取得骄人成就。「我很喜欢在那里学习,学院的氛围赋予我一种正面的力量。」他忆述。 

 

1991年,Hutten于学院毕业,并于同年成立个人同名设计工作室。然而,到1993年Hutten才迎来他事业上的真正转捩点。那一年,时任荷兰设计杂志《Items》总编辑Renny Ramakers,以及Hutten就读设计学院时的系主任Gijs Bakker不约而同地注意到这位年轻人身上那份独特且乐观的设计态度,Hutten指,当时这两位前辈希望「向世界展示这一种态度」,于是邀请他与Hella Jongerius及Marcel Wanders两位设计师携手在米兰举办一场小型展览。「结果这次展览震撼了设计界。」他续说。三人的作品着眼于当时对设计界而言仍属相当新颖的可持续发展概念,并以简单且幽默的方式呈现。他们发起了名为「Droog」(荷兰语「干燥」的意思)的运动,而展览的成功亦让他们一夜成名。 

 

如今,推动可持续发展仍是Hutten的设计重心。他会谨慎地接项目,以确保不违背自己的初心。他又会在不同阶段向潜在客户抛出连串问题:「你能修理它吗?它能被赋予新的用途吗?它可以回收吗?在生产的过程中会留下多少碳足迹?」作为这方面的专家,他亦经常被征求意见。「我希望所做的项目能有影响力,如果我能改变客户的心态(让他们更关注可持续发展),那便是重大的胜利。」他肯定地说。譬如他与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机场的合作,便促成了将27,000张座椅更换为耐用且易于维修的再生铝椅,尽可能地避免使用塑胶。 

 

一直以来,作为行动派的Hutten将各种理念付诸实践于自己的生活当中,早在十多年前,他已中断家居的煤气供应。「当年我这样做,很多人都觉得我是疯了,如今他们反会认为我当时很有远见。」他说。这位支持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大师认为,当务之急是推动能源转型,以取代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相关的技术已经存在,有时甚至可以做得更便宜一点。」为此,Hutten甚至曾考虑从政,以带领民众迈向更环保的未来。 

 

幸然,鹿特丹是一个积极倡议及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城市。这里也是许多著名建筑师、艺术家及设计师的家乡。通过地区紧密连系及公共特性,让Hutten有机会与他们结缘。与此同时,鹿特丹亦为设计师们提供了重要的精神空间。「如果你没有这片精神空间,便不能自由创作。」 

 

近期,Hutten正拓展自己的作品领域,身兼数職的他在日本献出设计师生涯的首度尝试:设计房屋。「這一直在我的愿望清單之上,所有我不曾做过的事,我都想一试。」工作以外,Hutten喜欢绘画。「绘画让我能够独处,我非常享受这份自由。」 

 

了解更多关于Richard Hutten及其作品,请参阅:https://www.richardhutten.com/

 

 

此播客系列与专注于室内设计、建筑、设计及城市生活的Design Anthology杂志协力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