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chard Hutten:認真工作,認真玩樂

作為當今最具影響力的荷蘭設計師之一,Richard Hutten的設計哲學蘊含一種令人耳目一新的玩味。

Design Anthology2022.04.29

Richard Hutten:認真工作,認真玩樂

分鐘餘下

 

作為當今最具影響力的荷蘭設計師之一,Richard Hutten的設計哲學蘊含一種令人耳目一新的玩味。這位扎根於鹿特丹的設計師憑藉其充滿概念性及玩味的作品聞名於世,作品涵蓋家具、物件及空間設計。而其中最為人熟悉的,莫過於有著大耳朵手把設計的俏皮馬克杯」( Dombo mug )。自2002年面世以來,這件標誌性作品已經售出超過五十萬件,足見這位屢獲殊榮的大師成就非凡。Hutten的作品已被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倫敦維多利亞和艾伯特博物館(V&A)、烏德勒支中央博物館(Centraal  Museum)等全球逾四十多間博物館作永久收藏,數量之多讓他成爲作品最廣為收藏的在世設計師之一。 

 

除了創意無限,Richard Hutten與眾不同的是,他總以最有趣方式呈現那份樂觀的設計感。「設計要認真,玩樂也要認真。能夠寓學習於娛樂,至為重要。他說。這份心態貫徹在他的作品之中。若問它從何來,從Hutten正面樂觀的性格便已知一二。「這是我的天性、我的人生態度,亦是我處世之道。」 

 

Hutten從小就深明「製作東西」是他最熱愛的事。縱使在那個年代的荷蘭,並未有太多學府以設計作為一門專門學科,後來他聽從朋友的建議,入讀位於恩荷芬(Eindhoven)的工業設計學院(現稱為恩荷芬設計學院)。這位胸懷大志的年輕人很快便意識到設計師注定是他的終生職業Hutten入讀這間世界著名設計學府時才年僅十六歲,亦從此開展他的設計人生之旅。 

 

作為其中一位學院在轉型時期培育出的「黃金世代」設計師,年紀輕輕的Hutten身邊圍繞著一班同樣別具潛質的同學,當中不少同窗如今跟Hutten一樣,在設計界別具成就。「我喜歡在那裏學習,學院的氛圍賦予我一種正面的能量。」他憶述。 

 

1991年,Hutten於學院畢業,並於同年成立個人同名設計工作室。然而,他事業的真正轉捩點出現於1993年。那一年,時任荷蘭設計雜誌《Items》總編輯的 Renny Ramakers,以及Hutten在設計學院時的系主任Gijs Bakker不約而同地注意到這位年輕設計師身上那份獨特且樂觀的設計態度,Hutten指,當時這兩位前輩希望「向世界展示這一種態度」,於是邀請他與Hella Jongerius及Marcel Wanders兩位設計師攜手在米蘭舉辦一場小型展覽。「結果這次展覽震撼了設計界。」他續說。三人將作品放眼於當時對設計界仍屬相當前瞻性的可持續發展概念,並以簡單且幽默的方式呈現。他們發起了名為「Droog」(荷蘭語「乾燥」的意思)的運動,而展覽的成功亦讓他們一夜成名。 

 

如今,推動可持續發展仍是Hutten的設計重心。他會仔細審視每個項目,以確保不會違背自己的初心。他又會在不同階段向潛在客戶拋出連串問題:「你能修理它嗎?它能被賦予新的用途嗎?它可以回收嗎?在生產的過程中會留下多少碳足跡?」作為這方面的專家,他亦經常被徵詢意見。「我希望所做的項目能有影響力,如果我能改變客戶的心態(讓他們更關注可持續發展),那便是重大的勝利。」他肯定地說。例如在設計中盡可能避免使用塑膠的Hutten與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機場的合作,促成將27,000張座椅更換為耐用且易於維修的再生鋁椅。 

 

一直以來,作為「行動派」的Hutten將種種理念付諸實踐於自己的生活當中,早在十多年前,他已中斷家中的煤氣供應。「當年很多人認為我是瘋了,如今他們反會認爲我當時很有遠見。」他說。這位可持續發展的支持者認為,當務之急是要推動能源轉型,以取代石油、煤炭和天然氣。「相關的技術已經存在,有時甚至可以把成本再降低。」為此,Hutten甚至曾考慮從政,以帶領大眾邁向更綠色的未來。 

 

幸然,鹿特丹是一個支持可持續發展倡議的國際城市。它同時是不少著名建築師、藝術家及設計師的家鄉。憑著這個地方的緊密連繫性及公共特質,讓Hutten有機與他們結緣。與此同時,鹿特丹對設計師來說更是一個重要的精神空間。「如果沒有這個精神空間,便不可能自由創作。」 

 

近期,Hutten正拓展自己的作品領域。身兼多職的他正在日本作設計師生涯的首度嘗試:設計房屋。「這曾在我的願望清單內。所有我未曾做過的事,我都想一試。」工作以外,他還喜歡繪畫。「這給我很多的自由,我很享受這份自由。」 

 

若想了解更多有關Richard Hutten及其作品,請即上:https://www.richardhutten.com/

 

 

此podcast系列與專門報導室內設計、建築、設計及城市生活的Design Anthology雜誌共同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