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文化遗产保育:完美组合?

透过合适的设计方案,历史建筑有助推动文化艺术发展

Zolima CityMag - Christopher DeWolf2022.04.08

魏丽洋 (Amanda Wei) 最新活化的艺术空间有别于一般四面白壁的画廊,位于太平山半山,要经过一段曲径通幽的小路,须步行或乘搭电动车才能到达。漆咸居(Chatham Maison) 去年开幕,这座别墅拥有95年历史,曾是私人住宅丶电影布景及学校。

 

「我们一直的梦想是把大型艺术品填满整座古色古香的大宅。」Amanda 的合伙人兼画廊总监 PYT 说。当得悉这楝历史建筑的业主信和置业有意出租,她们便决定把握良机。 「这里有很多翻新及修复要进行。」她解释。被界定为二级历史建筑的漆咸居,她们必须确保翻新工程不会影响其原有历史的完整性,「一切都必须妥善进行」。

 

Amanda Wei 及PYT的努力最后没有白费。这家画廊成功展现了昔日香港殖民时代优雅的品味生活。熟铁栏杆围拢 着幽深的走廊,楼底高挑与弧形的落地大玻璃窗尽显香江景致。香港,这个城市失去了很多历史建筑,能够成功活化一座历史悠久的建筑物,对很多人而言,是有重大的意义。 「活化后,有些访客特意来访,因为他们曾经是这里的学生。」PYT 说。 「能够再次在这座建筑里相遇,他们感到非常高兴。」

 

位于太平山的历史建筑漆咸居 - 经修复保留的建筑细节 (图片由Kevin Mak / Zolima CityMag 拍摄)

 

漆咸居的室内布置 (图片由Kevin Mak / Zolima CityMag 拍摄)

 

多年前,香港对其历史文化遗产仍是不太重视。回顾历史的发展,几乎整座城市都经历多次重建。回看多个社区的老照片如中环、湾仔或尖沙咀,你便会发现今昔差异大得无法辨认。这也许就是为什么香港常常被称作文化沙漠的原因,而艺术家和表演工作者也往往觉得在香港没有太多发挥的空间。如果一座城市不重视其建筑遗产,往往也会忽视其固有的文化。

 

今天,通过保育人士和社区运动持之以恒争取的成果,终让香港正视其建筑遗产的价值。如今香港的保育倡议比过往都要多。与此同时,文化及艺术开始变得蓬勃,增加了不少艺术工作室、画廊与表演场地,使一些本来将会遭拆除的建筑能够活化改造,促进香港的文化及艺术发展。从旧工厂大楼里的 艺术家工作室到动漫基地、「油街实现」艺术空间、PMQ 元创方、牛棚艺术村、艺穗会、亚洲协会香港中心以至大馆等等,我们都可以看见历史保育正与活跃的艺术生态完美结合。

 

(左至右)

翻修后的大馆枪房(图片由 Edmon Leong / Purcell 拍摄)

翻修前的大馆枪房 (图片来源 : Purcell)

经修复的前警察总部全景图(图片由 Viola Gaskell / Zolima CityMag 拍摄)

 

历史建筑改建成文化场地不是容易的事。尤其在香港,从设计角度来说,这是非比寻常的挑战。香港的规例非常严格,古旧的建筑物很多时候也需要进行大幅度的改动,例如加装电梯和楼梯才适合向公众开放。保育人士提醒保育活化不但需要大量时间和金钱,更需要具备全面完善的规划才能赋予历史建筑第二生命。 「文化遗产保育是一项非常高难度及复杂的项目。」香港大学的建筑师及古迹保育专家张家荣说。

 

然而,付出与收获能成正比。 「艺术活动在充满历史气息的场所举行,将会倍添趣味。」艺术家曼乐婷 (Daphné Mandel) 说。五年前,她在香港医学博物馆办过展览。博物馆位于上环,于 1906 年建造,是一座充满爱德华时代风格红砖建筑。馆址前身是细菌学实验室,旨在研究预防香港各种传染病。曼乐婷说,对公众来说,很多人都不认识这座建筑,于是艺术展览便成为了契机,让大家可以目睹遗忘了的香港历史。更重要的是,在历史建筑策展驱使她发挥更多创意。由于不可以钻墙,因此她设计出一套创新方法,以尼龙绳悬挂竹棚在博物馆的木梁。 「古迹场地带来的挑战,使艺术装置更丰富和有趣。」她说。

 

来到湾仔,林淑仪在动漫基地也有类似的体会。动漫基地坐落在茂萝街,由一排历史建筑楼宇改造而成的艺术空间。 「这是一项珍贵财产。」林淑仪说。她是香港艺术中心总干事,在香港市区重建局活化该批旧建筑后负责成立动漫基地。与曼乐婷同样,林淑仪也认为要突破历史场地的限制,必定需要更多创意。 「我们许多文化艺术项目都是要场域特定 (site-specific) 的展出,必须与周遭环境互相呼应,而所有布置均可独立展出的。」

 

(左至右)

翻修前的茂萝街历史建筑大楼(图片来源 : HKAC) 

翻修后的动漫基地 (图片来源 : HKAC)

 

据张家荣说,这只是保育项目必需考虑的众多问题之一,「并非所有历史建筑都适合用作画廊空间或文化场所」。最适合的建筑通常楼底较高和采用开放式结构,例如 1983 年开业的艺穗会,前身便是由1892 年建造的冷冻库而改造而成。 以艺穗会为例,最成功的项目均是位于市中心。 「地理位置决定一切。你会发现,许多项目的失败,都与它们的位置有关。」

 

此外,张家荣提到还有另一项需要考虑的因素。 「它如何连結社区?如今, 当我们谈论保育时,会涉及可持续性,这不仅仅是表面上赋予建筑物新的生命。你必须思考它如何连结当地社区,令社区与活化空间互相配合。」

 

林淑仪指,动漫基地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举办一些小型本地活动,如戏剧表演和电影放映。相比之下,张家荣则以萨凡纳艺术设计学院作为反例。该学院 2010 年煞费苦心修复了深水埗前北九龙裁判法院,唯十年后因收生不足而关闭。高昂的学费被指令许多本地学生却步。

 

(左至右)

翻修后的大馆F仓(图片由 Edmon Leong / Purcell 拍摄) 

翻修前的大馆F仓  (图片来源 : Purcell) 

新增的大馆赛马会艺方(图片由 Viola Gaskell / Zolima CityMag 拍摄)

 

即使计划周详,接下来的工夫也往往漫长和艰苦。香港赛马会曾聘请英国建筑兼古迹顾问事务所 Purcell 为前中区警署及域多利监狱建筑群制定保育计划,该项目结果花了整整十年才完成。其成果便是大馆,一组由十六座历史建筑构成的场地,当中两座为新建筑,由瑞士建筑事务所赫尔佐格和德梅隆 (Herzog and de Meuron) 设计。 Purcell 香港办事处副合伙人 Steve Phillips 指它「可说是香港历年来最大的同类型活化保育项目。」

 

大馆的第一个挑战是令该历史建筑群在结构荷重、通达性和防火安全上符合规格——「这一点绝不简单」,Phillips 说。如许多香港旧建筑,前中区警署及域多利监狱建筑群于二战时期丢失原有设计图,工程师与建筑师需要分析其结构,以了解它们怎样才能承托开放给公众使用所造成的额外压力。 2018年所见,一座建于 1862 年至 1864 年间的已婚督察宿舍就在修复工程进行期间,一部分突然倒塌。可见,当中处理的过程需要小心谨慎,否则容易出错。

 

建筑师还需作艰难决定,判断各种历史建筑元素的去留。一些未能提升场地价值的战后建筑元素须被废弃,而建于 1931 年的前监狱接待处 F 仓,则在 Purcell 游说下保留。 「(它)具有很高社会价值。」Phillips 说,因为这里是许多囚犯关进监狱 后最先前往的地方,也是他们在探访时间与亲友会面的地方。如今,它成为了大馆当代美术馆 JC Contemporary 的展览空间。

 

(左至右)

旧域多利监狱内部(图片由 Viola Gaskell / Zolima CityMag 拍摄)

翻修前的域多利监狱 (图片来源 : Purcell) 

翻修后的域多利监狱 (图片由 : Edmon Leong / Purcell)

 

此外,还有一个问题是如何将新结构融入场地。由赫尔佐格和德梅隆设计的新建筑是风格鲜明的立方体,与已有的维多利亚时代历史建筑截然不同——据张家荣说,建筑师是刻意选用不同风格,此举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当下保育原则。 「重点不是模仿旧物,而是区别新旧。」他说。

 

Phillips 还提到一个困难的抉择,就是建造行人天桥接驳大馆和中环至半山自动扶手电梯。 「这计划是有争议的,因为天桥阻碍了警署建筑群的景观。」他说。 「但它同时也为游客带来方便,因为它能够本质上安全地连接邻近地区。」他指,现时有超过四成游客,均循此入口进入大馆。

 

上述种种复杂的考量,仅是旧警署与监狱建筑群漫长而艰巨修复过程中的冰山一角。随之而来的是保持古迹的活力。大馆文物事务主管钟妙芬说:「为场地注入新用途的时候,我们必须谨记场地本身的意义与文化价值——也就是其古迹价值。」为此,大馆设有专门的古迹项目,探讨其历史与地位,除了举办关于大馆历史的展览外,也会间接参照其历史遗产文化,比如透过有关关帝的活动,探讨这个同时受黑白两道膜拜的忠义之神。

 

钟妙芬现正计划于今后的项目,将大馆的古迹连结当下议题。 「保育不仅是关乎保存一些东西,也关乎连续性,以记忆的连续性连接这一代与下一代。」

 

(左至右)

漆咸居改造为当代艺术的家(图片由Kevin Mak / Zolima CityMag 拍摄)

漆咸居外的风景(图片由Kevin Mak / Zolima CityMag 拍摄)

 

(左至右)

经修复的漆咸居扶手(图片由Kevin Mak / Zolima CityMag 拍摄)

漆咸居的休息空间(图片由Kevin Mak / Zolima CityMag 拍摄)

 

在回流香港加入大馆前,钟妙芬曾于苏格兰和美国担任策展人。在这些地区,文化机构进驻数百年历史的建筑并非罕见,「我们认为这没什么大不了」。然而香港却不是。 「这里的社区很关心保育。在这地方所赋予的意义,远比你在海外拥有一座新古典主义建筑要深刻,因为在香港,城市瞬息万变,能够反映城市发展的旧建筑少之又少。(硕果仅存的建筑)由此显得更珍贵。」

 

这也是漆咸居的吸引之处。游客会愿意付费参观并享用茶点。观赏艺术和建筑后,他们会走上屋顶,俯瞰城市美景。他们往往会惊讶墙上竟有植物生长,这正是香港旧建筑的一部份——或许并不是在呼应旧建筑的历史性,而是对现实生活部份的隐喻。

 

 

本专栏为 bodw+ 与 Zolima CityMag联同呈献。Zolima CityMag 是香港网上文艺杂志,以深入角度探讨本地艺术丶设计丶历史及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