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间弥生的疗愈艺术

草间弥生悠长而复杂的职业生涯是一个不断疗愈和连结的过程

Zolima CityMag - Christopher DeWolf2022.11.04

警告:本文含自残相关的引用 

 

草间弥生贵为世上最广为人知的艺术家之一,还有可能被深深误解吗?她的外表和作品同样具标志性,包括深红色的波波头假发丶亲自设计的圆点图案衣服,以及她数十年来创作的波尔卡圆点图案丶南瓜雕塑和镜像“无限鏡屋”。她在东京有自己的专属美术馆,犹如一所亮眼的灯塔,在单调无味的新宿东北闪闪发光。每当她的展览在世界各地的画廊和美术馆开幕,比如目前在伦敦泰特现代艺术馆和蒙特利尔 PHI 当代艺术基金会举办的 “无限鏡屋” 展览,都会掀起一场公关和 Instagram 热潮,一位评论家将这样的群众反应描述为“自大的愚昧”。 

 

同一评论家把草间弥生的全球展览比作“(伦敦)西区的戏剧现象,全球上映,尽情榨取利润”。在这个艺术和品牌似乎密不可分的时代,评论家的嘲讽不难理解,但也正好说明这位 92 岁日本艺术家的众多作品如何因为其流行偶像身分而失去复杂性和重要性。“大众都知道草间弥生这个人 ── 当然了,她在杜莎夫人蜡像馆里有一尊蜡像”,M+ 总策展人郑道炼说。 “但人们对她的了解仍然非常有限。 

 

M+ 已着手改变这点。本月,博物馆将展出《草间弥生:1945 年至今》,这是她迄今为止最大的作品回顾展之一。展览将深入探讨她近80年来的作品,郑道炼和客席策展人吉竹美香梳理了草间职业生涯的脉络,包括她如何凭藉艺术终生与精神疾病搏斗。这个展览提出的观点是,草间弥生的作品并非过度曝光,而是未被充分探索。 

 

左:《再生时刻》(2004年)相片提供:M+/©草间弥生 
右:草间弥生埋首于创作《永恒的爱》系列作品(2005-2007年)相片提供:M+/©草间弥生 

 

我反复被问到,草间弥生已经举办了这麽多展览,为什麽 M+ 还需要再办一场?”郑道炼说考虑到草间弥生几十年来的持之以恒丶创作的深度丶广泛性和影响力,我认为她的展览还不够多。近几十年来,她或许举办了十多次全面回顾展,然而我认为这仍是曝光不足。 

 

吉竹表示,该展览将清楚显示草间弥生创作一直以来的重要性。她的作品在社会每个人身上产生共鸣。她说。我希望人们对她的创作和生活的各个层次有更深入的了解。展览将包含很多以前没有展示过的作品,为我们带来启示。 

 

草间弥生於 1929 年出生於长野县松本市。她辛酸的童年为创作播下种子,也为她难以抚平的创伤埋下伏笔。她家人拥有一个植物苗圃,她在上学时就开始画花和南瓜,尤其是在开始出现幻觉之後。但她常遭母亲虐打,被要求监视拈花惹草丶乱搞婚外情的父亲,导致年轻的草间弥生对性既着迷又害怕。 

 

绘画帮助草间弥生逃离家庭,也令她得以应对日益严重的幻觉,她在幻觉中看到名为“无限之网”的许多巨大圆点。1942 年,13 岁的草间弥生被派往一家军事工厂工作,为日军缝制降落伞。在强制劳动中练就的技能,最终融入到她的创作中。战後,她在京都学习日本画,越来越感受到传统风格的束缚,因而开始探索当时欧美那些更具实验性的艺术,加上她对战後初期日本生活的限制 ── 尤其作为一名女性 ── 越来越感到沮丧,草间弥生决定离开日本前往法国,再转往美国,并於 1957 年在纽约定居。 

 

左:十岁时的草间弥生,摄于约1939年。相片提供:M+/©草间弥生 
右上:草间弥生家在日本松本市的中津屋种子育苗场之花田。相片提供:M+/©草间弥生 
右下:画面撷取自影片创作《草间的自我消融》(1967年)相片提供:M+/©草间弥生 

 

草间弥生很快就成为了这座城市的前卫代表。“她站在 60 年代反文化的最前线。”吉竹说。这是草间弥生极其多产的十年,其创作包括图案复杂的绘画丶凹凹凸凸满布阴茎的布料雕塑,以及她的第一个无”限镜屋”。观众走进里面,会感到犹如处身一个色彩缤纷的无限空间。草间弥生还举行表演,让参加者被波尔卡圆点覆盖,以进行“自我消融”的过程,而“自我消融”这成为了是她与艺术家贾德·亚尔库特 (Jud Yalkut) 於 1967 年合力制作的电影标题。1966 年,草间弥生在威尼斯双年展上创作一名为“水仙花园”的装置,其中包含数百个镜面球体。她在展览结束後随即开始售卖这些球体,以讽刺艺术商业化,在艺术市场爆炸性膨胀的 2010 年代,这种预言式的嘲讽何其神准。 

 

然而,草间弥生在纽约的创作是如此丰盛,上述介绍连一半都未能触及。据说,安迪华荷和欧登伯格等同代人在他们的艺术实践中都有借鉴草间弥生的意念。(草间弥生还创办了一家时装公司,生产带有重複花纹且剪裁异常的服装,例如镂空袒露胸部的连帽“鱿鱼裙”。)不过,这些项目大都不赚钱,这让草间弥生陷入财务危机,对她的心理健康造成负担;她经常因情绪激动而住院,并在 1960 年代多次企图自杀。“疾病比死亡更强大”,她後来在半自传体小说《曼哈顿自杀上瘾》中写道。 “我想尝试多次自杀来吓唬我的病。 

 

左:《我那颗烦恼多多的心》(2013年)相片提供:M+/©草间弥生 
右:草间弥生身处纽约工作室,摄于1958年。相片提供:M+/©草间弥生 

 

草间弥生与艺术家约瑟夫·康奈尔 (Joseph Cornell) 有过一段炽热的柏拉图式恋爱,随着康奈尔在 1972 年去世,草间弥生回到日本,开始写小说和诗歌。1977 年,她住进东京一家精神病院,一直至今。但她从未停止艺术创作,当策展人亚历山德拉·孟璐 (Alexandra Munroe) 於 1989 年在纽约国际当代艺术中心举办她的回顾展时,草间弥生的事业再次起飞。她在 1993 年威尼斯双年展日本馆制作了一个无”限镜屋”,招徕世界各地越来越多大型委约创作。 

 

近年,社交媒体的兴起进一步提高了她的知名度。2017年《草间弥生:无限镜子》展览在华盛顿的赫希杭博物馆开幕时,《大西洋》杂誌形容她为 “Instagram 时代的艺术家”。作者莎拉·博克瑟 (Sarah Boxer) 注意到其中一名访客尝试自拍时绊倒并损坏了南瓜,她评论道:“最可笑的是,草间弥生以镜像对存在主义和无限的概念进行探索,却造就了一个无限自恋的剧场。” 

 

该展览正是由吉竹策展。她说,仅仅通过社交媒体自恋的视觉来看草间弥生,是误读了“无限镜”和其他作品的重要性。 “’草间弥生’ 一直被误解为自恋者或流行偶像,然而,人们分享照片的真正意图,是与连结彼此。”她说。“我们必须提醒自己,为什麽我们作为社会一员,会希望分享自己的经验,无论是通过谈话还是图象。 

 

摄影:Yusuke Miyazaki;相片提供:大田秀则画廊、维多利亚.米罗画廊及卓纳画廊 ©草间弥生 

 

据吉竹所言,赫希杭博物馆想要举办该展览的原因之一,在草间弥生是一位既具大众吸引力,又有严肃学术洞察力的艺术家。你可以从这位艺术家的职业生涯,看到艺术史的发展。她说。超现实主义丶日式绘画丶抽象主义丶极简主义丶环境艺术丶表演 ── 草间弥生的作品 ── 涵盖了这所有风格。“在前卫艺术中,你总会在各个流派中看见她的身影。她在所有领域都有角色。这点没多少艺术家能做到。 

 

草间弥生吸引 M+ 的原因也正在於此。更重要的是,M+ 这家新博物馆旨在重新审视亚洲艺术史的叙事,这就让 M+ 的展览能与许多欧美地区的草间弥生展发挥相辅相成的作用。我们真的希望把焦点放在她的亚洲或日本时期,郑道炼说。他指,草间弥生回到日本时,甚至还未去到生命与事业的中间点,然而後来的事却往往被当成後记书写。 

 

郑道炼於 2018 年邀请吉竹筹备 M+ 展览。过去四年,他们把展览发展成以主题而非简单的时间顺序来审视草间的职业生涯。展览其中一部分探讨了无限的概念,从草间弥生的第一幅无限网画《太平洋》开始,这幅画的灵感来自她 1957 年从日本飞往美国的航班,并以 2011 年的作品《轮回》结束,该作品谈及东北地震和福岛核灾的後果。展览另一部分探讨了激进连通性的概念,它支撑了自 1960 年代开始的自我消融系列作品。 

 

左:《如今你死了》(1975年)相片提供:M+/©草间弥生 
右:《星尘的积累》(2001年)相片提供:M+/©草间弥生 

 

展览其他部分触及草间弥生艺术中自然与宇宙世界之间的关系丶如影随形的死亡丶以及与这无处不在的崩坏意识相对应的乐观丶多彩的爱和希望。展览还会展出一系列自画像和另外三组新作:两件加大南瓜雕塑丶两件大型新南瓜雕塑丶一间镜面万花筒房间,以及由 M+ 委托丶任由下垂布料贯通两层楼的新装置神经之死”。 

 

贯穿这一切的是一个信念:艺术就是生命,能够联系和治愈一切。“(草间弥生的)生命是关於生存的,而不仅仅是制作这些快乐的画作。”吉竹说。 “不每天画画,她就无法活下去。她的作品是治愈的源泉。”草间弥生曾多次表示,制作艺术的过程让她能够忍受精神疾病困扰,这也是她到了 90 多岁仍然如此多产的原因之一。 

 

吉竹说她一直不主张探索心理健康在草间弥生创作中的角色。“我不希望公众将她病态化,将她的艺术作品视为精神疾病的投射。”她说。可是,新冠肺炎一疫改变了她的想法。很多人在经历多年的无常和孤立後,正为自己的心理健康苦苦挣扎,这令草间弥生使用艺术应对疾病的经历变得特别有价值。 “'在她的作品中’ 有关连结的意念与我们经历过的这段孤立时期有莫大关系”吉竹说 

 

策展人期望 M+ 观众能够从这个面向对草间弥生加深理解。以上种种都让她成为一个复杂的人物,而这种复杂性正正让她成为全球文化偶像。”郑道炼说。不是因为她是一个戴红色假发和穿波点连衣裙的古怪女士,而是,在她本人丶她的艺术和她的哲学中,有一些更具根本性的变革元素。 

 

《草间弥生:1945 年至今》从 2022 11 12 日到 2023 5 14 日展出。 点击此处了解更多信息。

 

 

如果您或您认识的人处於危机,请致电生命热线( +852 2382 0000或撒玛利亚防止自杀会( +852 2896 0000 jo@samaritans.org.hk

 

 

 

 

本专栏为 bodw+ 与 Zolima CityMag联同呈献。Zolima CityMag 是香港网上文艺杂志,以深入角度探讨本地艺术丶设计丶历史及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