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間彌生的療癒藝術

草間彌生悠長而複雜的職業生涯是一個不斷療癒和連結的過程

Zolima CityMag - Christopher DeWolf2022.11.04

警告:本文含自殘相關的引用 

 

草間彌生貴為世上最廣為人知的藝術家之一,還有可能被深深誤解嗎?她的外表和作品同樣具標誌性,包括深紅色的波波頭假髮、親自設計的圓點圖案衣服,以及她數十年來創作的波爾卡圓點圖案、南瓜雕塑和鏡像無限鏡屋」。她在東京有自己的專屬美術館,猶如一所亮眼的燈塔,在單調無味的新宿東北閃閃發光。每當她的展覽在世界各地的畫廊和美術館開幕,比如目前在倫敦泰特現代藝術館和蒙特利爾 PHI 當代藝術基金會舉辦的「無限鏡屋」展覽,都會掀起一場公關和 Instagram 熱潮,一位評論家將這樣的群眾反應描述為「自大的愚昧」。 

 

同一評論家把草間彌生的全球展覽比作「(倫敦)西區的戲劇現象,全球上映,盡情榨取利潤」。在這個藝術和品牌似乎密不可分的時代,評論家的嘲諷不難理解,但也正好說明這位 93 歲日本藝術家的眾多作品如何因為其流行偶像身分而失去複雜性和重要性。「大眾都知道草間彌生這個人 ── 當然了,她在杜莎夫人蠟像館裡有一尊蠟像」,M+ 總策展人鄭道鍊說。 但人們對她的了解仍然非常有限。」 

 

M+ 已著手改變這點。本月,博物館將展出《草間彌生:1945 年至今》,這是她迄今為止最大的作品回顧展之一。展覽將深入探討她近80年來的作品,鄭道鍊和客席策展人吉竹美香梳理了草間職業生涯的脈絡,包括她如何憑藉藝術終生與精神疾病搏鬥。這個展覽提出的觀點是,草間彌生的作品並非過度曝光,而是未被充分探索。 

 

左:《再生時刻》(2004相片提供:M+/©草間彌生 
右:草間彌生埋首於創作《永恆的愛》系列作品(2005-2007年)相片提供:M+/©草間彌生 

 

「我反覆被問到,草間彌生已經舉辦了這麼多展覽,為什麼 M+ 還需要再辦一場?」鄭道鍊說。 「考慮到草間彌生幾十年來的持之以恆、創作的深度、廣泛性和影響力,我認為她的展覽還不夠多。近幾十年來,她或許舉辦了十多次全面回顧展,然而我認為這仍是曝光不足。 

 

吉竹表示,該展覽將清楚顯示草間彌生創作一直以來的重要性。「她的作品在社會每個人身上產生共鳴。」她說。 「我希望人們對她的創作和生活的各個層次有更深入的了解。展覽將包含很多以前沒有展示過的作品,為我們帶來啟示。 

 

草間彌生於 1929 年出生於長野縣松本市。她辛酸的童年為創作播下種子,也為她難以撫平的創傷埋下伏筆。她家人擁有一個植物苗圃,她在上學時就開始畫花和南瓜,尤其是在開始出現幻覺之後。但她常遭母親虐打,被要求監視拈花惹草、亂搞婚外情的父親,導致年輕的草間彌生對性既著迷又害怕。 

 

繪畫幫助草間彌生逃離家庭,也令她得以應對日益嚴重的幻覺,她在幻覺中看到名為「無限之網」的許多巨大圓點。1942 年,13 歲的草間彌生被派往一家軍事工廠工作,為日軍縫製降落傘。在強制勞動中練就的技能,最終融入到她的創作中。戰後,她在京都學習日本畫,越來越感受到傳統風格的束縛,因而開始探索當時歐美那些更具實驗性的藝術,加上她對戰後初期日本生活的限制 ── 尤其作為一名女性 ── 越來越感到沮喪,草間彌生決定離開日本前往法國,再轉往美國,並於 1958 年在紐約定居。 

 

左:十歲時的草間彌生,攝於約1939年。相片提供:M+/©草間彌生 
右上:草間彌生家在日本松本市的中津屋種子育苗場之花田相片提供:M+/©草間彌生 
右下:草间弥生家在日本松本市的中津屋种子育苗场之花田。相片提供:M+/©草间弥生 

 

草間彌生很快就成為了這座城市的前衛代表。「她站在 60 年代反文化的最前線。」吉竹說。這是草間彌生極其多產的十年,其創作包括圖案複雜的繪畫、凹凹凸凸滿佈陰莖的布料雕塑,以及她的第一個「無限鏡屋」。觀眾走進裡面,會感到猶如處身一個色彩繽紛的無限空間。草間彌生還舉行表演,讓參加者被波爾卡圓點覆蓋,以進行「自我消融」的過程,而「自我消融」這成為了是她與藝術家尤德.亞爾庫特 (Jud Yalkut) 於 1967 年合力製作的電影標題。1966 年,草間彌生在威尼斯雙年展上創作一名為「水仙花園」的裝置,其中包含數百個鏡面球體。她在展覽結束後隨即開始售賣這些球體,以諷刺藝術商業化,在藝術市場爆炸性膨脹的 2010 年代,這預言式的嘲諷何其神準。 

 

然而,草間彌生在紐約的創作是如此豐盛,上述介紹連一半都未能觸及。據說,安迪華荷和歐登伯格等同代人在他們的藝術實踐中都有借鑑草間彌生的意念。草間彌生還創辦了一家時裝公司,生產帶有重複花紋且剪裁異常的服裝,例如鏤空袒露胸部的連帽「魷魚裙」。)不過,這些項目大都不賺錢,這讓草間彌生陷入財務危機,對她的心理健康造成負擔;她經常因情緒激動而住院,並在 1960 年代多次企圖自殺。「疾病比死亡更強大」,她後來在半自傳體小說《曼哈頓自殺上癮 》中寫道。 「我想嘗試多次自殺來嚇唬我的病。 

 

左:《我那顆煩惱多多的心》(2013年)相片提供:M+/©草間彌生 
右:草間彌生身處紐約工作室,攝於1958年。相片提供:M+/©草間彌生 

 

草間彌生與藝術家約瑟夫·康奈爾 (Joseph Cornell) 有過一段熾熱的柏拉圖式戀愛,隨著康奈爾在 1972 年去世,草間彌生回到日本,開始寫小說和詩歌。1977 年,她住進東京一家精神病院,一直至今。但她從未停止藝術創作,當策展人亞歷山德拉·孟璐 (Alexandra Munroe) 於 1989 年在紐約國際當代藝術中心舉辦她的回顧展時,草間彌生的事業再次起飛。她在 1993 年威尼斯雙年展日本館製作了一個「無限鏡屋」,招徠世界各地越來越多大型委約創作。 

 

近年,社交媒體的興起進一步提高了她的知名度。2017年《草間彌生:無限鏡子》展覽在華盛頓的赫尚博物館開幕時,《大西洋》雜誌形容她為 「Instagram 時代的藝術家」。作者莎拉·博克瑟 (Sarah Boxer) 注意到其中一名訪客嘗試自拍時倒並損壞了南瓜,她評論道:「最可笑的是,草間彌生以鏡像對存在主義和無限的概念進行探索,卻造就了一個無限自戀的劇場。 

 

該展覽正是由吉竹策展。她說,僅僅通過社交媒體自戀的視覺來看草間彌生,是誤讀了「無限鏡」和其他作品的重要性。 「 草間彌生 一直被誤解為自戀者或流行偶像,然而,人們分享照片的真正意圖,是與連結彼此。」她說。「我們必須提醒自己,為什麼我們作為社會一員,會希望分享自己的經驗,無論是通過談話還是圖象。」 

 

攝影:Yusuke Miyazaki;相片提供大田秀則畫廊、維多利亞.米羅畫廊及卓納畫廊 ©草間彌生 

 

據吉竹所言,赫尚博物館想要舉辦該展覽的原因之一,在草間彌生是一位既具大眾吸引力,又有嚴肅學術洞察力的藝術家。「你可以從這位藝術家的職業生涯,看到藝術史的發展。」她說。超現實主義、日式繪畫、抽象主義、極簡主義、環境藝術、表演 ── 草間彌生的作品 ── 涵蓋了這所有風格。「在前衛藝術中,你總會在各個流派中看見她的身影。她在所有領域都有角色。這點沒多少藝術家能做到。」 

 

草間彌生吸引 M+ 的原因也正在於此。更重要的是,M+ 這家新博物館旨在重新審視亞洲藝術史的敘事,這就讓 M+ 的展覽能與許多歐美地區的草間彌生展發揮相輔相成的作用。「我們真的希望把焦點放在她的亞洲或日本時期。」鄭道鍊說。他指,草間彌生回到日本時,「甚至還未去到生命與事業的中間點,然而後來的事卻往往被當成後記書寫。 

 

鄭道鍊於 2018 年邀請吉竹籌備 M+ 展覽。過去四年,他們把展覽發展成以主題而非簡單的時間順序來審視草間的職業生涯。展覽其中一部分探討了無限的概念,從草間彌生的第一幅無限網畫《太平洋》開始,這幅畫的靈感來自她 1957 年從日本飛往美國的航班,並以 2011 年的作品《輪迴》結束,該作品談及東北地震和福島核災的後果。展覽另一部分探討了激進連通性的概念,它支撐了自 1960 年代開始的「自我消融」系列作品。 

 

左:《如今你死了》1975年)相片提供:M+/©草間彌生 
右:《星塵的積累》(2001年)相片提供:M+/©草間彌生 

 

展覽其他部分觸及草間彌生藝術中自然與宇宙世界之間的關係、如影隨形的死亡、以及與這無處不在的崩壞意識相對應的樂觀、多彩的愛和希望。展覽還會展出一系列自畫像和另外三組新作:兩件加大碼南瓜雕塑、兩件大型新南瓜雕塑、一間鏡面萬花筒房間,以及由 M+ 委託、任由下垂布料貫通兩層樓的新裝置「神經之死」。 

 

貫穿這一切的是一個信念:藝術就是生命,能夠聯繫和治癒一切。「(草間彌生的)生命是關於生存的,而不僅僅是製作這些快樂的畫作。」吉竹說。 「不每天畫畫,她就無法活下去。她的作品是治癒的源泉。」草間彌生曾多次表示,製作藝術的過程讓她能夠忍受精神疾病困擾,這也是她到了 90 多歲仍然如此多產的原因之一 

 

吉竹說她一直不主張探索心理健康在草間彌生創作中的角色。「我不希望公眾將她病態化,將她的藝術作品視為精神疾病的投射。」她說。可是,新冠肺炎一疫改變了她的想法。很多人在經歷多年的無常和孤立後,正為自己的心理健康苦苦掙扎,這令草間彌生使用藝術應對疾病的經歷變得特別有價值。 「在她的作品中 有關連結的意念與我們經歷過的這段孤立時期有莫大關係。」吉竹說。 

 

策展人期望 M+ 觀眾能夠從這個面向對草間彌生加深理解。 「以上種種都讓她成為一個複雜的人物,而這種複雜性正正讓她成為全球文化偶像。」鄭道鍊說。「不是因為她是一個戴紅色假髮和穿波點連衣裙的古怪女士,而是,在她本人、她的藝術和她的哲學中,有一些更具根本性的變革元素。 

 

草間彌生:1945 年至今》從 2022 11 12 日到 2023 5 14 日展出。 點擊此處了解更多信息。

 

 

如果您或您認識的人處於危機,請致電生命熱線( +852 2382 0000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 +852 2896 0000 jo@samaritans.org.hk

 

 

 

 

本專欄為 bodw+ 與 Zolima CityMag聯同呈獻。Zolima CityMag 是香港網上文藝雜誌,以深入角度探討本地藝術、設計、歷史及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