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lo Ratti:建築,能否更具智慧?
来港出席设计营商周(BODW)之前,威尼斯建筑双年展(Biennale Architettura)策展人 Carlo Ratti 分享他对自然、人工与集体三种智能如何影响、驱动我们世界的好奇与思考。
在许多人眼中,香港是一座令人窒息的城市。 摩天大楼密集交错,钢筋与玻璃将天空切割成狭窄缝隙,连呼吸与思考的空间似乎也被压缩殆尽。
然而,看在 Carlo Ratti 眼中却别有一番景象。 这位意大利出生的建筑师、工程师兼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谈起香港时,眼神闪烁着如科学家面对未知实验的光芒: “香港就像一座活生生的实验室,将各种经验、思想与世界揉合在一起,这里的丰饶与能量,总能源源不绝地激发我的灵感。"
Ratti 与香港的缘分非浅。 他曾多次来港演讲,并于2019年担任 “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UABB)深圳展区策展人。 今年年底,他将再度踏足香港,于 “设计营商周2025"(Business of Design Week, BODW)峰会担任开幕的演讲嘉宾,与本地设计界展开交流。
目前,Ratti 正投入另一项重要使命——策划第十五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 这场全球最大型的建筑盛会将持续至11月23日。 对他而言,双年展本身就如香港一样,是一座实验场。 本届主展览设于威尼斯古老海军基地 “军械库"(Arsenale)内的旧绳厂大楼。 Ratti 向全球公开征集计划,最终收到逾千份作品,从中精选约三百件,涵盖超过七百五十位参与者。
“双年展本身就是一座实验室,"他说。 “实验室没有边界,项目彼此渗透,愈是密集,愈能激发新的火花。"

人工智慧的千形百狀
今年双年展以 “Intelligens"(智能)为题,旨在探索各种智能——自然、人工与集体——如何改善我们所建造的环境,同时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 展览伊始,观众首先踏入一间闷热的房间,四周堆满已拆解的冷气机组件——这既是一件艺术装置,也对我们对机械冷却的依赖提出直白的批判,这对香港人而言毫不陌生。 随后,观众将被一系列几近压迫感的展品所包围。
在开幕期间,Ratti明确阐述这场展览的使命: “面对一个燃烧的世界,建筑必须运用我们周遭的一切智慧。"不少建筑师尝试将这一理念付诸实践的例子。 当中许多积极探索人工智能与自然世界互动的可能性。 例如,南非建筑师Marc Sherratt、Lance Ho Hip与Franco Schoeman的《Talking to Elephants》运用AI人工智能驱动的基建,协助大象横跨一千公里的公共与私有土地迁徙; 以色列建筑师 Lola Ben-Alon 以及哥伦比亚大学 “天然物料实验室"的《Earthen Rituals》则利用 人工智能结合3D打印技术,将建筑废料转化为泥土纤维瓦片,搭建出精致的土砖凉亭。 另一类作品则着眼于自然过程:纽约事务所Diller Scofidio+Renfro建构的生物过滤系统,能将威尼斯潟湖水净化至足以冲调意式浓缩咖啡的程度。 乍看似乎讲求噱头,但若能规模化,这种技术或许能为整座城市提供洁净水源。

展览的评论,亦如同展品般炽热纷陈。 不少评论者对展览中大量运用人工智能抱持怀疑态度。 《Art Review》形容这场展览如同 “科技男的高烧梦(Tech Bro Fever Dream)",并批评它是一场 “充满挤迫混乱的生物与科技戏码,依赖昂贵机器去解决原本根本不需解决的问题"。 《The Guardian》建筑评论员 Oliver Wainwright 更直言,主展区 “或会令观众消化不良"。
然而,Wainwright亦坦言,正因 Ratti 的网罗广阔,才令一些边缘、甚至带有批判性的声音得以浮现。 展场之中,有揭露建筑师恶劣工作环境的装置; 有细腻纪录欧洲公屋翻新的影像; 亦有一个由互通树屋构成的网络,象征对德国一片濒危森林遭砍伐的抗议。
相对之下,《Architects' Journal》则形容这场展览 “出乎意料地乐观"。 这评语或许更贴近 Ratti 的心境。 他甚至觉得,外界的争议本身就充满趣味——尤其是不少批评,竟集中于展览附带的人工智能生成摘要。 对他而言,那不过是为了协助观众消化庞杂而偏重科学的内容。 “我很意外它竟然会引发如此大回响,评论者大概觉得受到威胁吧。"

自然回馈
对 Ratti 而言,人工智能只是工具,用以帮助我们重新理解长久以来被忽视的 “自然回馈"。 “现代建筑已经失去了许多这种回馈。"他说。 细察自然,或能孕育出 “如树木般聪慧的建筑",这是 Ratti 在双年展策展声明中提出的意象。 “建筑往往是一种线性经济——建好后,最终也逃不过埋在堆填区的命运。"他解释。 “大自然的美则在于,万物皆不被浪费。 一棵树,是完美的结构,只依靠本地的能量与资源生长,而当生命走到尽头,一切又回归循环。"
这也正反映了 Ratti 对建筑的态度:既是生产者,也是研究者。 “我一直对城市如同生命体般的行为模式深感着迷,因此尝试从多重角度去理解与审视建成环境。"Ratti 先后在都灵理工大学(Politecnico di Torino)与巴黎国立桥路学院(École nationale des ponts et chaussées)研读工程,随后又在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与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投入 “融合计算机科学的建筑"研究。 他说: “这驱使我探索数据、网络与新兴科技,并将它们视为理解与塑造城市复杂性的工具。 城市从非静态,而是一个有机且能响应环境的系统。"
这种理念,也在他为2026年米兰科尔蒂纳冬季奥运会及残奥会设计的火炬中得到体现。 火炬名为 “Essential",可重复注燃十次,造型简洁俐落,正是 “删去一切非必要"的体现。 他说: “可持续,意味着不浪费任何非必要的资源。"
在他主理的建筑事务所Carlo RattiAssociati中,这种理念更为鲜明。 以2023年于上海展出的 “AI Timber"原型为例,透过人工智能引导技术打造交叉层压木材结构——成为碳密集型混凝土的可循环替代方案。 技术成功 在切割过程中保留每棵树的天然纹理,比传统方法减少约三成浪费。

另一个实验性计划是2021年发表的建木大厦。 这栋位于深圳、高达218米的摩天大楼,外墙设有一万平方米的水耕农场,由人工智能虚拟农艺师管理,预计每年可生产27万公斤新鲜农作物。
许多构想,都源自 Ratti 于 2004 年在麻省理工发起并创立的 “可感城市实验室"(Senseable City Lab)。 这个跨领域实验室结合建筑、城市规划、设计、工程、经济学与自然科学,专注研究城市议题。 近期的一项研究,即着眼于树木的降温效能——通过遮荫与蒸发冷却,探索替代能源密集型冷气的新途径。
他同时提到实验室近期的一项研究计划,其灵感源自美国社会学家 William H. Whyte 的研究成果。 1970 年代,Whyte 拍摄了纽约市的公共空间,以观察人们究竟如何使用这些场所。 当时,许多城市正面临经济衰退,城市更新工程如雨后春笋般展开,却经常建造出与原有环境格格不入的新空间与建筑。 Whyte 系统性研究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人类行为,推动了更贴近基层的城市规划与设计方式,他也因此常被誉为现代 “场域营造"(placemaking) 运动的奠基者。
Senseable City Lab 团队重新整理了 Whyte 的图像,并拍摄现今公共空间的新画面,然后运用人工智能对所有资料进行分析。 研究发现,相较于1970年代,现代人在公共空间中步伐更快、停留时间更短,社交互动也明显减少。 对 Ratti 而言,这趋势令人忧心。 “公共空间似乎变得更具交易性,"他说。 “公共空间是我们少数对抗数码极化(digital polarisation)的解药之一。"在数码空间里,你可以封锁所有与你意见不合的人。 但在公共空间中,你不得不面对来自不同背景、持有不同理念的人。 “如果公共空间正在失去这一原始功能,我们就必须更深入地研究这个现象。"
设计营商周(BODW)2025 峰会预告
至于今年底在 设计营商周(BODW )峰会的演讲主题,Ratti 坦言仍在构思: “我还在思考,想做的其中一件事,是将双年展中的 ‘回馈’概念融入演讲。"换言之,他打算借助集体智能展开一场对话。 对于这位永远充满好奇的建筑师而言,未来的方向,谁也难以预料。
撰稿:Christopher DeWolf
摄影:Stephanie Fuessenich(Carlo Ratti 肖像);其餘图片由 CRA-Carlo Ratti Associati 提供
本文与网络杂志Zolima CityMag合作发表。 Zolima CityMag 专注报导香港的艺术、设计、历史与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