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lo Ratti:建築,能否更具智慧?
來港出席設計營商周(BODW)之前,威尼斯建築雙年展(Biennale Architettura)策展人 Carlo Ratti 分享他對自然、人工與集體三種智慧如何影響、驅動我們世界的好奇與思考。
在許多人眼中,香港是一座令人窒息的城市。摩天大樓密集交錯,鋼筋與玻璃將天空切割成狹窄縫隙,連呼吸與思考的空間似乎也被壓縮殆盡。
然而,看在 Carlo Ratti 眼中卻別有一番景象。這位意大利出生的建築師、工程師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談起香港時,眼神閃爍着如科學家面對未知實驗的光芒:「香港就像一座活生生的實驗室,將各種經驗、思想與世界揉合在一起,這裡的豐饒與能量,總能源源不絕地激發我的靈感。」
Ratti 與香港的緣分非淺。他曾多次來港演講,並於 2019 年擔任「深圳—香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UABB)深圳展區策展人。今年年底,他將再度踏足香港,於「設計營商周2025」(Business of Design Week, BODW)峰會擔任開幕的演講嘉賓,與本地設計界展開交流。
目前,Ratti 正投入另一項重要使命——策劃第十五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這場全球最大型的建築盛會將持續至 11 月 23 日。對他而言,雙年展本身就如香港一樣,是一座實驗場。本屆主展覽設於威尼斯古老海軍基地「軍械庫」(Arsenale)內的舊繩廠大樓。Ratti 向全球公開徵集計劃,最終收到逾千份作品,從中精選約三百件,涵蓋超過七百五十位參與者。
「雙年展本身就是一座實驗室,」他說。「實驗室沒有邊界,項目彼此滲透,愈是密集,愈能激發新的火花。」

人工智慧的千形百狀
今年雙年展以「Intelligens」(智能)為題,旨在探索各種智能——自然、人工與集體——如何改善我們所建造的環境,同時應對氣候變化等全球性挑戰。展覽伊始,觀眾首先踏入一間悶熱的房間,四周堆滿已拆解的冷氣機組件——這既是一件藝術裝置,也對我們對機械冷卻的依賴提出直白的批判,這對香港人而言毫不陌生。隨後,觀眾將被一系列幾近壓迫感的展品所包圍。
在開幕期間,Ratti 明確闡述這場展覽的使命:「面對一個燃燒的世界,建築必須運用我們周遭的一切智慧。」不少建築師嘗試將這一理念付諸實踐的例子。當中許多積極探索人工智能與自然世界互動的可能性。例如,南非建築師 Marc Sherratt、Lance Ho Hip 與 Franco Schoeman 的《Talking to Elephants》運用 AI人工智能驅動的基建,協助大象橫跨一千公里的公共與私有土地遷徙;以色列建築師 Lola Ben-Alon 以及哥倫比亞大學「天然物料實驗室」的《Earthen Rituals》則利用 人工智能結合3D打印技術,將建築廢料轉化為泥土纖維瓦片,搭建出精緻的土磚涼亭。另一類作品則著眼於自然過程:紐約事務所 Diller Scofidio + Renfro 建構的生物過濾系統,能將威尼斯潟湖水淨化至足以沖調意式濃縮咖啡的程度。乍看似乎講求噱頭,但若能規模化,這種技術或許能為整座城市提供潔淨水源。

展覽的評論,亦如同展品般熾熱紛陳。不少評論者對展覽中大量運用人工智能抱持懷疑態度。《Art Review》形容這場展覽如同「科技男的高燒夢(Tech Bro Fever Dream)」,並批評它是一場「充滿擠迫混亂的生物與科技戲碼,依賴昂貴機器去解決原本根本不需解決的問題」。《The Guardian》建築評論員 Oliver Wainwright 更直言,主展區「或會令觀眾消化不良」。
然而,Wainwright亦坦言,正因 Ratti 的網羅廣闊,才令一些邊緣、甚至帶有批判性的聲音得以浮現。展場之中,有揭露建築師惡劣工作環境的裝置;有細膩紀錄歐洲公屋翻新的影像;亦有一個由互通樹屋構成的網絡,象徵對德國一片瀕危森林遭砍伐的抗議。
相對之下,《Architects’ Journal》則形容這場展覽「出乎意料地樂觀」。這評語或許更貼近 Ratti 的心境。他甚至覺得,外界的爭議本身就充滿趣味——尤其是不少批評,竟集中於展覽附帶的人工智能生成摘要。對他而言,那不過是為了協助觀眾消化龐雜而偏重科學的內容。「我很意外它竟然會引發如此大迴響,評論者大概覺得受到威脅吧。」

自然回饋
對 Ratti 而言,人工智能只是工具,用以幫助我們重新理解長久以來被忽視的「自然回饋」。「現代建築已經失去了許多這種回饋。」他說。細察自然,或能孕育出「如樹木般聰慧的建築」,這是 Ratti 在雙年展策展聲明中提出的意象。「建築往往是一種線性經濟——建好後,最終也逃不過埋在堆填區的命運。」他解釋。「大自然的美則在於,萬物皆不被浪費。一棵樹,是完美的結構,只依靠本地的能量與資源生長,而當生命走到盡頭,一切又回歸循環。」
這也正反映了 Ratti 對建築的態度:既是生產者,也是研究者。「我一直對城市如同生命體般的行為模式深感著迷,因此嘗試從多重角度去理解與審視建成環境。」Ratti 先後在都靈理工大學(Politecnico di Torino)與巴黎國立橋路學院(École nationale des ponts et chaussées)研讀工程,隨後又在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與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投入「融合電腦科學的建築」研究。他說:「這驅使我探索數據、網絡與新興科技,並將它們視為理解與塑造城市複雜性的工具。城市從非靜態,而是一個有機且能回應環境的系統。」
這種理念,也在他為2026年米蘭科爾蒂納冬季奧運會及殘奧會設計的火炬中得到體現。火炬名為「Essential」,可重複注燃十次,造型簡潔俐落,正是「刪去一切非必要」的體現。他說:「可持續,意味著不浪費任何非必要的資源。」
在他主理的建築事務所 Carlo Ratti Associati 中,這種理念更為鮮明。以 2023 年於上海展出的「AI Timber」原型為例,透過人工智能引導技術打造交叉層壓木材結構——成為碳密集型混凝土的可循環替代方案。技術成功 在切割過程中保留每棵樹的天然紋理,比傳統方法減少約三成浪費。

另一個實驗性計劃是 2021 年發表的「建木大廈」。這棟位於深圳、高達 218 米的摩天大樓,外牆設有一萬平方米的水耕農場,由人工智能「虛擬農藝師」管理,預計每年可生產 27 萬公斤新鮮農作物。
許多構想,都源自 Ratti 於 2004 年在麻省理工發起並創立的「可感城市實驗室」(Senseable City Lab)。這個跨領域實驗室結合建築、城市規劃、設計、工程、經濟學與自然科學,專注研究城市議題。近期的一項研究,即著眼於樹木的「降溫效能」——透過遮蔭與蒸發冷卻,探索替代能源密集型冷氣的新途徑。
他同時提到實驗室近期的一項研究計劃,其靈感源自美國社會學家 William H. Whyte 的研究成果。1970 年代,Whyte 拍攝了紐約市的公共空間,以觀察人們究竟如何使用這些場所。當時,許多城市正面臨經濟衰退,城市更新工程如雨後春筍般展開,卻經常建造出與原有環境格格不入的新空間與建築。Whyte 系統性研究城市公共空間中的人類行為,推動了更貼近基層的城市規劃與設計方式,他也因此常被譽為現代「場域營造」(placemaking) 運動的奠基者。
Senseable City Lab 團隊重新整理了 Whyte 的影像,並拍攝現今公共空間的新畫面,然後運用人工智能對所有資料進行分析。研究發現,相較於 1970 年代,現代人在公共空間中步伐更快、停留時間更短,社交互動也明顯減少。對 Ratti 而言,這趨勢令人憂心。「公共空間似乎變得更具交易性,」他說。「公共空間是我們少數對抗數碼極化(digital polarisation)的解藥之一。」在數碼空間裡,你可以封鎖所有與你意見不合的人。但在公共空間中,你不得不面對來自不同背景、持有不同理念的人。「如果公共空間正在失去這一原始功能,我們就必須更深入地研究這個現象。」
設計營商周(BODW)2025 峰會預告
至於今年底在 設計營商周(BODW )峰會的演講主題,Ratti 坦言仍在構思:「我還在思考,想做的其中一件事,是將雙年展中的『回饋』概念融入演講。」換言之,他打算借助「集體智能」展開一場對話。對於這位永遠充滿好奇的建築師而言,未來的方向,誰也難以預料。
撰稿:Christopher DeWolf
攝影:Stephanie Fuessenich(Carlo Ratti 肖像);其餘圖片由 CRA-Carlo Ratti Associati 提供
本文與網絡雜誌Zolima CityMag合作發表。Zolima CityMag 專注報導香港的藝術、設計、歷史與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