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mon Rogan:米芝蓮背後的再生力量

將環保融入菜式設計向來是英國名廚Simon Rogan的宗旨,不論身處英國或香港,他總不忘在自己擅長的領域表達對環境議題的重視。

編輯部2022.11.25

這位米芝蓮星級大廚的初衷其實很簡單:「我想把平平無奇的大白菜,變成一道像高級牛扒那樣可登大雅之堂的料理。」

 
他想做的事說難不難,説易也確實不易,當中更牽涉「改變一個城市的固有行為和態度」。

 
Rogan在2019年初於銅鑼灣開設了Aulis,不久後Roganic也面世,並取得相當不錯的成績 ── 除了在開業首年摘下「米芝蓮一星」的名銜外,更成為全港第一間勇奪「米芝蓮綠星」這項新增評級的餐廳。回想初到香港的那段日子,Rogan認為可持續發展在幾年前實在鮮有關注。 

 

米芝蓮三星食府L’Enclume (相片由Simon Rogan提供)

 

在英國忙於打理米芝蓮三星食府L’Enclume及另外數間餐廳的他,早前抽空來了香港一趟。一別多時,這座城市有不少改變都叫他驚喜:「回收和減廢工作再非無人問津,大家也開始多談『綠化』和『綠色』。假以時日,我相信香港人終可放下昔日的態度,令環保的種子茁壯成長。」 

 

Rogan認為,在香港推動可持續發展的最大難關在於如何改變市民心態,但對他而言,他的人生挑戰卻始於更早 ── 在英國學廚、也同時學做一個農夫的那些年。

 
在20年前開業的L'Enclume,初期一直依靠附近的農場供貨,不過他們的農產品既非全部有機,質素也很參差,於是他把心一橫,乾脆自設農場,餐廳亦因此做到了自給自足。到了今天,他依然覺得那是他過去20年來做過「最有成就感的一個決定」。 

 

Simon Rogan 在英國北部Cartmel Valley的自設農場。(相片由Simon Rogan提供)

 

位於英格蘭北部Cartmel Valley的農場目前佔地逾12英畝(相等近五公頃),當地三間由他開設的餐廳以及他在倫敦主理,以chef’s table方式運作的Aulis London,都靠這裡供應蔬菜。在Rogan眼中,農場就是廚房的延伸,農夫和廚師肩並肩地創造食材。

 

為凸顯兩地的共生關係,他開創了「農場主廚」這個特別職位,場內所有產量過剩的農作物,都交由這崗位負責進行醃製、發酵、榨汁和乾燥工序,那麼餐廳在收成較差的冬天也不怕沒食材可用。

 

一切似乎順理成章,但Rogan直言他在背後可花了不少心力。剛起步時,農場設有工整的通道,也有裝飾精緻的苗床,設計得「美滿而到位」,可是他很快就發現產量追不上需求。 現在,農場改以集約化方式經營,善用每一寸土地,主導方針是維持土壤健康,確保作物輪作(crop rotations)得以實行,而且能夠一直維持下去。

 

要實踐有機耕作,就必須要有克服重重難關的決心。 

 

Rogan採用的耕作方法為再生農耕,這與一般只側重於中和環境影響的可持續農耕並不一樣。(相片由Simon Rogan提供)

 

「舉例說,表面被蟲蛀得厲害的一棵大白菜,內裡其實沒問題,還很有生命力,這就是你要面對的挑戰之一。有機耕作講求天然和無添加,我們不會噴殺蟲劑,所以也不是沒遭遇過失收。這樣做並非為了圖利,而是因為我們知道我們在做一件正確的事,事實證明我們種出來的東西十之八九都很好吃。」 

 

Rogan採用的耕作方法為再生農耕,強調的是修復土壤健康,重現生物多樣性,這與一般只側重於中和環境影響的可持續農耕並不一樣,他明言:「再生農耕更在乎回饋地球。」 

 
與此同時,他邀請供應商與他協作,合力減少並重用包裝物,他的餐廳幾乎做到零廢棄,至於魚骨和菜頭菜尾等有機廚餘,則被分送到九部堆肥機,加熱製成「神奇的」堆肥,用來為土壤補充養份,他也在著手研究蓄水系統,及太陽能和風能等替代發電方案。 

 

Rogan認為:「像我們這些置身在食物鏈頂端的餐廳,有責任向客人進行教育,令大家加深對食材的認識,明白食物來源地的重要性。」(相片由Simon Rogan提供)

 

而在香港,Rogan也為他的餐廳以至廣泛的款待業引入各種再生措施。 

 

香港的Roganic團隊首先會將垃圾分類,有機廢物會被送往新界的農場轉化成堆肥,農夫繼而用堆肥改良土壤,種出質量更好的農作物供應給餐廳。 

 
他在灣仔開設的新派麵包店The Baker & The Bottleman,亦從多方面示範了他如何把可持續發展理念付諸實行:店員致力減少包裝,並鼓勵顧客自備可重用的購物袋和咖啡杯;所有包裝物料要不是可回收或可作堆肥的,要不就是以有機或再生棉製成的;在食物製作方面,他們大多數利用時令食材,又會向理念一致的本地小型供應商取貨。

 

Roganic香港除了在開業首年摘下「米芝蓮一星」的名銜外,更成為全港第一間勇奪「米芝蓮綠星」這項新增評級的餐廳。(相片由Simon Rogan提供)

 

Rogan覺得,他的數間餐廳加起來就如一個小型社區,在這樣的基礎上,運作流程得以精簡:食材由所有的店共用,從而減少食物浪費,人手分配方面也採取相同策略,以節省成本,他也鼓勵員工踴躍發表意見,在合作中激發靈感。 

 
放眼整個企業,員工的個人發展和身心健康皆受高度重視,這是Rogan所視為公司向員工回饋的一種方式。工時設有上限,確保人人都可得到充足休息,平衡工作與生活,經理級人員可定期參加心理健康培訓活動,公司也透過手機應用程式向員工提供心理健康指導。Rogan深信,為員工提供良好待遇不僅是僱主的本分,也能讓大家更投入工作,對新事物保持熱情。 

 

香港的Roganic團隊首先會將垃圾分類,有機廢物會被送往新界的農場轉化成堆肥,農夫繼而用堆肥改良土壤,種出質量更好的農作物供應給餐廳。(相片由Simon Rogan提供)

 

「照顧員工身心所需一直都是我們的重要方針,唯有這樣才可讓各人發揮所長,成為優秀的款待業專才。」Rogan也提到,他在香港的同事上下打成一片,不時相約下班後「唱K」和打電動呢!

 

為款待產業建立可持續的、甚至再生的運作機制,需要農夫、生產商、員工及顧客等所有持份者的參與,從土地到餐桌、再回到土地,每一步都應以創造正面影響為依歸。 

 

將環保融入菜式設計向來是英國名廚Simon Rogan的宗旨,不論身處英國或香港,他總不忘在自己擅長的領域表達對環境議題的重視。(相片由Simon Rogan提供)

 
誠如Rogan所言:「像我們這些置身在食物鏈頂端的餐廳,有責任向客人進行教育,令大家加深對食材的認識,明白食物來源地的重要性。我們也應以身作則,在行內發起帶頭作用,令款待業做到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