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個角度看藝術 ── 全球首座公共藝術品倉庫登陸荷蘭

全球首座公共藝術品倉庫Depot Boijmans Van Beuningen早前在荷蘭正式開幕,這座別開生面的建築物既是美術館,也發揮倉存功能,我們邀請了主創建築師Winy Maas及館長Sjarel Ex分享背後的設計靈感和理念 

編輯部2022.06.17

坐落荷蘭鹿特丹博物館公園(Museumpark)內的Depot Boijmans Van Beuningen(簡稱Depot),是全球首座招待公眾入場的藝術品倉庫。Depot有別於大家印象中的美術館它更像一座巨大倉庫,收藏了來自相鄰的范伯寧恩美術館(Museum Boijmans Van Beuningen)超過15萬件的藝術品,當中不乏梵高(Vincent van Gogh)、莫奈(Claude Monet)和達利(Salvador Dalí)等大師的作品。 

 

大部分美術館、博物館受面積所限只能向觀眾展示少於10%的館藏,其餘的藏品大部分時間棲身在倉庫,不見天日。Depot的特別之處在於它同時集倉庫與展覽場地於一身,讓入場人士能欣賞到范伯寧恩美術館的每一件藏品。MVRDV聯合創辦人兼主創建築師Winy Maas表示:「策展人通常依照某特定主題,從館藏中挑選適合的作品展示予觀眾,Depot的運作卻非如此,這是一座完全從功能性、自主性出發的美術館觀賞方式由觀眾自行決定。」 

 

Depot藝術品不按時序或流派展出,14個儲藏區 ── 或展覽區 ── 按藏品對於溫度、濕度等環境條件的要求分為五大氣候區域代表著繪畫、錄像、攝影雕塑以至其他不同媒介藏品均會處於同一區域內作品彼此間的關聯全憑觀眾想像。范伯寧恩美術館館長Sjarel Ex表示:「向公眾打開Depot這個藝術品倉庫的大門我們希望藉此喚醒公眾的好奇心並引發大家對於人類歷史發展、不同藝術風格的演進、創意及靈感的討論。」 

 

Depot的建築外形極為矚目形容它是一件藝術品也絕不為過在設計階段,MVRDV面對的難題在於如何建造一座親民而且能融入博物館公園環境的建築他們得出的方案是一個樓高七層呈鏡面效果的碗形結構建築物表面每分每寸皆鋪上鏡子,最終面積達6,609平方米的玻璃鏡面總共由1,664塊面板拼砌而成 

 

藝術品和文獻倉庫一般隱身在偏遠工業區,並採用四四方方的刻板設計,Depot卻一反傳統。」Maas續道:「它聳立在博物館公園的中心外形設計必須與周圍環境兼容互補,所以我們把它設計成不起角的球體,讓身處當中的人在任何角度都享有廣闊的視野。」為了不佔去公園太多地方,建築物的基底面積非常有限,但憑藉獨特的弧形設計及由下而上遞增的寬度,酷似一隻湯碗的Depot依然有足夠的空間收納美術館的全部館藏 

 

Maas又表示:「全賴懸臂結構,我們可以大刀闊斧在屋頂植樹與此同時,鏡面外牆又映照著公園。」所以驟眼看來,Depot外牆再加上天台花園「零死角」地呈現一片綠意盎然,並完完全全與周遭環境融合予人一種和諧的視覺觀感

 

走進室內40米採用中空設計的中庭氣勢磅礡由地面一直伸延至屋頂且縱橫交錯的樓梯引領訪客穿梭於不同區域,13個懸浮式大型玻璃展櫃擺放著不定期更換的藏品。藝術倉庫素來以儲存效率為首要考慮,藏品放得越密、越多越好,不過Depot的設計卻同時強調包含與訪客互動的觀賞體驗。據Mass所述,最突出的作品會被放在當眼位置,其餘的分散在高櫃、層板和旋轉式置物架此外,整幢建築的曲面設計衍生了不少空間予觀眾或站或坐以自己選擇的方式觀賞、感受藝術。館內同時提供導賞團也設有放映室供大眾觀賞電影及錄像作品,甚至可以預約觀賞指定藝術品,但Ex始終強調:「順其自然就好,畢竟這是一種難得的社交體驗。」 

 

除了營造無拘無束的觀賞體驗,Depot的設計也旨在把藝術品保存、管理等幕後工作帶到幕前。儲存室設有玻璃外牆,讓工作人員把藝術品入庫或裝卸的過程一目了然;另外策展人和修復師的工作室採用開放式設計訪客可以一窺藝術品的修復和管理工序 

 

正如Ex解釋:「從前,觀眾止步於觀賞層面,但背後一件藝術品從『存放到『展覽』其實牽涉許多步驟和專業知識 ── 從藝術品的管理和展覽流程系統存放空間的溫度和濕度控制保安措施,甚至私人收藏家身故後藏品如何處理……這一切讓觀眾深感興趣的知識都可以通過參觀Depot而有所認識。」 

 

范伯寧恩美術館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1849 年,在170多年後誕生的Depot為其館藏賦予嶄新視角,同時打破舊有的展覽界限,把主導權交到觀眾手上,對此Ex有這樣的總結:「Depot讓觀眾與作品之間,以至觀眾與觀眾之間都產生出一種連繫希望大家能透過藏品認識人類共同擁有的歷史、天賦與技術我們的目標清晰不過,就是要讓所有觀眾意識到自己也是這些珍藏的擁有者,並以此為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