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OMA建築事務所合伙人 Chris van Duijn :從CCTV大樓到深入城市脈絡
「OMA的每個項目都明顯不同,但是有一條貫穿始終的主線,那就是將建築與城市規劃互相結合。 」
[以下內容由《包裝與設計》提供]
身為中央電視台(CCTV)總部大樓背後舉足輕重的設計推手,OMA絕對可以堪稱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建築事務所之一。自1975年由國際建築大師Rem Koolhaas與三位合伙人於荷蘭鹿特丹創立以來,OMA以其不斷挑戰傳統、大膽前衛的設計理念,為世界各地帶來了極具前瞻性與創新理念的作品。
目前,OMA在荷蘭鹿特丹、中國香港、美國紐約三地皆設有辦公室,由八名合伙人分別負責管理。事務所擁有300多名員工,分別來自50多個不同國家,包括建築師、設計師、CAD建築師、建築模型師、工業設計師及平面設計師等;業務範圍涵蓋從地標建築到商業綜合體,以及從城市規劃到家具設計等多個領域。
縱觀OMA的建築作品,其中大膽的結構創新令許多人印象深刻:直角「懸臂」、錯位的三角形、數位化的「山谷」、積木式模組化結構、大型斜切棱面……OMA的設計師顯然不願意滿足於常規的建築造型。他們憑著深入的研究、批判性的思維、前衛的設計理念與工程技術人員等的密切配合,成功創造出一座又一座令人驚歎的建築。OMA合伙人Chris van Duijn表示:「大膽而具有挑戰性的結構確實是我們許多專案的一個顯著特點,但這些創新結構與建築的功能或環境都有著密切的關係……儘管OMA的每個項目都明顯不同,但是有一條貫穿始終的主線,那就是將建築與城市規劃互相結合。「同時,OMA在設計上的追求早已超越建築領域,故成立了AMO研究和設計工作室,致力將自己大膽的建築設計思維應用到建築以外的領域。」
Chris van Duijn自1996年於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建築系碩士畢業後,就一直在OMA工作,並於2014年成為OMA合伙人。 多年來,Chris van Duijn 參與了OMA多個著名計劃的設計與施工,包括Prada紐約及洛杉磯旗艦店(2001年)、波爾圖市立音樂廳(2005年)、首爾Prada Transformer(2009 年)、北京CCTV總部大樓(2012年)。自2015年起, Chris van Duijn 成為OMA香港辦公室的負責人,領導並管理OMA的亞洲業務。迄今為止,他已帶領團隊打造了首爾捷尼賽思江南汽車零售體驗館(2018年)、騰訊北京總部大樓(2019年)、北京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改建(2019年)、韓國水原Galleria光教店百貨大樓(2020年)、成都未來科技城起步區總體規劃,以及正在進行的杭州未來科技城新湖中心·光棱、深圳自貿時代中心、首爾弘益大學新校園等項目,成功推動了OMA在亞太地區的發展。
騰訊北京總部大樓——建築設計(2019)攝影:Ossip van Duivenbode;圖片來源:OMA
2023年末, Chris van Duijn 在香港設計營商周(BODW)上參與了名為《設計在於規模》的主題演講。藉此機會,《包裝&設計》對他進行了專訪,故特別分享此專訪內容,並甄選OMA的部分代表性項目,讓讀者了解更多。
►問:《包裝&設計》 ►答:Chris van Duijn,OMA建築事務所合伙人
關於OMA、OMA亞洲和 Chris van Duijn
「OMA第三個重要階段始於2002年,我們在央視(CCTV)總部大樓的競標中勝出。」
問:OMA建築事務所於1975年由 Rem Koolhaas (和其他三位設計師在鹿特丹創立。 你從1996年開始在OMA工作,當時OMA只有40位建築師。可否談談你當年加入OMA的故事?
答:我在1995年時就以實習生的身分進入OMA,當時我在離鹿特丹很近的代爾夫特理工大學讀書。和許多建築師和學生一樣,我加入OMA是因為這家建築事務所理念大膽創新,充滿了新鮮感,並在公司的項目裡感受到由Rem開創的開放式設計文化精神。OMA的辦公室是扁平式組織架構的,整個團隊有著開放的溝通氛圍。Rem將一群雄心勃勃來自世界各地的創意建築師和城市規劃師集結在一起。團隊做每個專案時都遵循嚴格的設計流程,由此完成了一個又一個具有挑戰性的專案。對一名建築系學生來說,這是一個令人非常興奮的工作環境。
問:現在,OMA在全球有3個主要設計辦公室(分別位於荷蘭鹿特丹、中國香港、美國紐約)、八位合伙人,以及300多名員工。請問在過去50年的歷程中,有哪些時間節點或專案代表著OMA的發展與變化?
答:1996年,我正式入職OMA的時候,事務所跟現在有著很大的不同。 當時,它只是一間工作室,沒有複雜的組織架構,也沒有任何行政人員。各團隊必須自力更生:團隊負責人需要負責從設計、專案財務管理到工作室營運等一切事務。 雖然我們常常忙成一團,競爭非常激烈,但對充滿熱情的設計師來說,這是一個極具創造力和鼓舞人心的環境。同時,這也是OMA發展歷程中至關重要的時期,當時我們完成了一批早期的重要項目,例如鹿特丹藝術中心(Kunsthal)、烏特勒支大學教育館(Educatorium)、里爾城市更新項目Euralille 和波爾多住宅(Maison à Bordeaux)等。在這個階段,OMA從學術型事務所轉變為建築設計公司,我們證明了自己的設計概念是可以實現的。
後來OMA取得了更為矚目的成績,贏得了更多競標和重要項目。隨著公司的迅速發展,我們進行了業務重組與組織架構調整,以應對更複雜的專案。OMA最重要的里程碑事件發生在2000年到2005年之間,我們負責的西雅圖公共圖書館、荷蘭駐柏林大使館、波爾圖音樂廳和紐約百老匯Prada Epicenter旗艦店等項目紛紛落成,隨後紐約辦公室也順利成立 。
Prada基金會米蘭新址——建築翻新與設計(2008—2018)攝影:Bas Princen,由Prada基金會提供;圖片來源:OMA
OMA第三個重要階段始於2002年,我們在央視(CCTV)總部大樓的競標中勝出。藉此機會,我們調整了業務重心,並迅速成立了北京辦公室。 當時,事務所的規模擴大了一倍,我們的許多專案規模也隨之擴大。
「OMA是合伙人制,八位合伙人在公司中擁有相等的股份。」
問:OMA目前有八位合伙人。 請問目前OMA的八位合伙人有著怎樣的分工與職責? 據說「OMA在不同地區的辦公室均處於同一層級,沒有總部和子公司之分」,是嗎?
答:OMA是合伙人制,八位合伙人在公司中擁有相等的股份。在這方面我們與同行有很大的不同,大部分設計事務所是由一兩名領導者集中管理,但OMA不是一家在「總部」領導下的、集中式管理的建築事務所,OMA的三個辦公室(鹿特丹、香港、紐約)分別由八位合伙人管理,三個辦公室各自負責相應地區的業務發展、方案設計,以及專案和現場管理等。
但話說回來,三個辦公室並非完全獨立運作,我們依然聯繫緊密——我們不僅在管理層有著密切的聯繫,而且在專案的實施方式和技術上也會彼此分享,這種分享令我們獲益良多。比方說,雖然我沒有積極參與OMA紐約辦公室的工作,但大 家保持密切聯繫,知悉並了解他們的專案狀況。
在這樣的模式下,每個地區的辦公室可以根據當地的情況靈活地工作與發展,同時又能利用OMA全球網絡的優勢,積極地交流和獲取市場資訊。
問:OMA亞洲於2006年在北京成立,後於2009年在香港成立辦公室,主理亞太區項目,涉足的項目廣泛多元。你於2014年成為OMA的合伙人,負責OMA亞洲業務。請問OMA亞洲目前有多少員工?團隊成員主要來自哪些學科、哪些國家和地區?目前的專案都涉及哪些領域?
答:目前,OMA香港辦公室約有40名員工,包括資深的建築師、設計師、模型製作人員和實習生等多元的人才。 同事來自十多個不同的國家,擁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在這樣一個工作環境中,我們可以融合跨文化的視角和觀點,創造出多層次的設計概念。
多年來,我們積極地在亞洲拓展業務。目前在中國的項目包括:杭州光棱——位於杭州未來科技城CBD的一座綜合性大樓、深圳自貿時代中心——深圳的一個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開發項目,以及K11 ECOAST——深圳太子灣的一個大型購物商場,還有杭州的新藝術博物館。2020年,我們在韓國完成了Galleria百貨商店的一個分店項目。此後,我們接連負責了韓國多個零售和文化項目,包括位於首爾的弘益大學校園擴建項目。我們的目標是在亞洲各地開發各種類型的項目,獲得更廣泛的影響。
杭州未來科技城新湖中心·光棱——建築設計(2016—至今,建設中)攝影:Xia Zhi;圖片來源:OMA
問:能談談你對Rem的個人印象嗎? Rem的設計理念與風格對OMA的整體計劃起了怎樣的作用?
答:自從我加入OMA的那一刻起,Rem就對我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那時,公司只有約40人,但他們都是來自世界各地最優秀的創意人才。Rem為員工建立了一種創新文化,並給了我們特別大的自由去發展設計概念,而不是由他一個人自上而下地發號施令。辦公室更像是實驗室,我們在裡面不斷產出創意、建造原型和實體模型。
在討論專案時,Rem總是強調「我們」這個字。這一說法從一開始就在我的腦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為這是對團隊力量的信任,是對團隊每個成員——從實習生到合作伙伴為專案所做貢獻的認可。雖然我們作為合伙人擁有最終的決定權,但是所有的設計歸根結柢都是集體努力的結果。這個合作的概念深入公司內外的各個層面,一直是我們的核心DNA。
OMA的設計理念與方法
「 OMA的每個項目都明顯不同,但是有一條貫穿始終的主線,那就是將建築和城市規劃相結合。 」
問:「OMA的建築不是純粹的建築,還會加入城市、產品設計、舞台設計和功能規劃等方面的思考。」針對一個全新的建築項目,OMA通常的設計流程或方法是怎樣 的?
答:我們不會以單一的方法或方法論來定義自己,而是以研究為基礎。 每個新項目都是一塊空白的畫布,我們不僅致力於滿足客戶的要求,還會盡力探索最大的可能性。這是一種「由下而上」的方法,通常需要從一些繁複的工作入手,例如對需求簡報、專案背景和條件的各個方面提出質疑並進行詳細的審議。為了檢視專案的各種影響因素,我們會進行廣泛的研究和設計調查,然後以研究為依據制定設計方案,並提出各種替代方案。整個階段都需要團隊的所有成員參與,大家會對各種概念反覆推敲、進行論證,然後根據討論結果進一步修改與完善——最佳設計概念通常由此發展而來。
問:OMA的專案非常廣泛且多樣化。 與其他公司的建築設計相比,OMA的建築設計有什麼與眾不同的特徵或元素嗎?
答:OMA的每個項目都明顯不同,但是有一條貫穿始終的主線,那就是將建築和城市規劃結合。我們的許多建築項目,無論是商業、零售或公共建築,都融入了城市規劃元素,而我們的城市規劃項目也高度結合了建築設計概念。這在我們對實體空間的打造中得到了體現:創造戶外空間、引入文化活動,還有加強建築物與周圍環境的互動等。
例如,在首爾郊外的Galleria光教店百貨大樓計劃中,我們建造了一條可以從戶外行人道進入商場的公共通道,由此將零售商場與城市聯繫在了一起。公眾可以在這條通道上自由漫步,俯瞰城市景觀,體驗爬山的感覺。 隨著時間的推移,它也將為商場帶來更多流量。
韓國Galleria光教店百貨大樓——建築設計(2016—2020)圖片版權:Hong Sung Jun,由OMA提供
另一個例子是杭州光棱計劃。最初,客戶簡報提出的需求是為未來科技城設計三座標準的大樓,但是在深入理解客戶的願景後,我們提出了一個更貼切的方案,這個方案更符合客戶的目標人群——年輕一代創意企業家的理想和需求。在獲得客戶認可後,我們整合了一系列室內外社交空間、花園和一個公共中庭,為使用者創造了一個新的社區環境,同時社區向公眾開放,邀請公眾參與其中。這種設計策略展現了一種混合型的建築模式,非常適合當下中國的公共環境,這也是OMA廣受讚譽的設計特色。
問:作為國際建築事務所,OMA通常會被要求設計創新的形式,或參考客戶在歐洲、中東等地看到的視覺風格進行設計。但OMA一直都對專案所在地的本土文脈非常有興趣。
答:歸根究柢,需要我們對計劃所在地抱持真正的興趣與關懷。大多數情況下,我們背景多元、履歷豐富的團隊成員已經讓我們對當地情況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我們仍然會花大量時間待在專案所在的城市,真正沉浸式地體驗當地的文化,了解當地人的需求。所以說,我們並不是依賴於表面的參考資料來設計。深入專案也意味著團隊裡的每個人也要去現場跟客戶和當地顧問進行面對面的交流。這種在各個層面建立的深入聯繫,也提升了專案各個工作小組之間的互相理解與合作品質。
設計應該融入其所在的社區,以既切實又具有象徵意義的方式提升社區的價值。 舉例來說,在首爾弘益大學校園擴建的計劃中,我們是唯一花了整整一周時間進行實地考察,深入研究了當地文化、校園生活,以及弘大周邊公共生活的競標團隊。
韓國弘益大學首爾新校園——建築設計(2023—至今,建設中)圖片:Negativ,由OMA提供。
OMA的創新
「大膽而具有挑戰性的結構確實是我們許多項目的一個顯著特點,但這些創新結構與建築的功能或環境都有著密切的關係。」
問:OMA有許多建築結構上的大膽創新,例如荷蘭阿姆斯特丹 RAI Nhow酒店是錯位的三角形組合、 德國Axel Springer辦公大樓是梯田的結構、新加坡住宅The Interlace是積木式的模組化結構。在中國,CCTV大樓有75公呎的懸臂、深圳證券交易所的裙樓「漂浮」在36公呎高空、杭州光棱是一個斜切的棱面。這些結構創新主要是出於功能上的考慮,還是美感上的創新?這在工程技術方面帶來了哪些挑戰?
答:大膽而具有挑戰性的結構確實是我們許多專案的一個顯著特點,但這些創新結構與建築的功能或環境都有著密切的關係。而創新得以實現,歸功於我們多年來與工程伙伴及其他合作者建立的良好關係。
以德國Axel Springer新媒體中心大樓計劃為例,幾何立面的設計旨在減少橫跨34公呎長的中庭立面所需的鋼材量,並最大程度地呈現外立面背後的中庭空間,讓具有雕塑感的中庭立面與黑色玻璃的外觀形成完美對比,也同時讓實驗性的辦公空間與傳統的德國式工作空間既對立又和諧統一。而這樣的設計需要參與專案的各方——外觀顧問、結構工程師、永續性合作伙伴等緊密合作,共同努力解決技術和設計的問題。正是由於各方的團結協作,才讓該項目的各個環節無縫銜接,最終呈現出令人滿意的設計:外立面取代了傳統的柱子,成為整體結構的一部分,可以獨立支撐;大樓在聲響效果和採光的表現也超出了預期。
Axel Springer新媒體中心辦公大樓——建築設計(2013—2020)攝影:Laurian Ghinitoiu;圖片來源:OMA
問:由於產業的特殊性,傳統建築業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鮮有創新,但OMA一直在嘗試將其他產業中的部分發現和技術帶到建築項目。 可否請你舉例談談OMA是如何實現創新的?
答:我們喜歡挑戰傳統的建築方式、營運模式和材料選擇,改變人們對建築的理解。對我們來說,重複已有的建築解決方案沒有太大意義,但創新也應該具有明確的目的,我們希望自己的創新能為專案帶來額外的價值或新的功能。創新可以透過外觀的變化來實現,例如在Prada Transformer專案中,我們設計了一座可以透過旋轉變成四種不同外觀的建築(編者註:Prada Transformer是一個由起重機吊起並旋轉的臨時建築,用於舉辦各種文化活動);創新也可以透過建築的使用方式來實現,例如台北表演藝術中心內的三個劇場既可以獨立運作,也可以組合成一個超大型劇場。
我們也在材料方面不斷探索,尋找創新解決方案。在90年代,OMA開始拓展材料選擇範圍,嘗試使用非傳統材料來創造建築空間。我們在材料研究方面取得了許多成果,例如波爾多住宅(Maison à Bordeaux)內的圖書館完全由玻璃和樹脂建造,沒有使用任何金屬連接零件。這些玻璃板帶給建築獨特的半透明質感,彷彿漂浮在空中。在21世紀初,我們的團隊專門為Prada品牌開發了「Prada海綿」,這是一種有氣泡結構外觀的3D定製材料。最近,我們參與了北京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UCCA)的擴建項目,利用一系列玻璃板所表現出的不一致和瑕疵,創造了獨特的曲面玻璃立面。
北京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改造——建築設計(2017)攝影:Bian Jie;圖片來源:OMA
關於AMO
「AMO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平台,讓我們可以進入傳統建築領域之外的市場,根據興趣或觀察來開啟自己的項目。」
問:除了建築專案實踐之外,OMA還有AMO研究和設計工作室,主要致力於將建築思想應用於建築之外的領域。 可否舉例談談AMO都將哪些建築思想應用於哪些領域?
答:作為OMA的建築師,我們的工作方式是透過觀察和研究來獲得對事物的深刻理解,以批判性思維來審視專案的潛力,然後在此基礎上提出新的概念——這種方法適用於建築領域之外的許多行業,因此我們也將這種方法應用於其他獨立項目,並開發了建築領域以外的新設計。
OMA和AMO是同一家事務所的兩個板塊。AMO專案與OMA專案的區別在於:AMO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平台,讓我們可以進入傳統建築領域以外的市場,根據興趣或觀察來開啟自己的專案。AMO計劃不一定涉及實體空間,而是將研究內容轉化為展覽或出版物(譬如為歐洲可持續能源的開發提供研究內容和洞見),但有時一些足夠有趣的內部項目也可能發展為建築項目。
「未來醫院」是我們內部啟動的研究項目,探討了人口老化對醫療保健的影響,以及我們如何透過設計來構想醫療服務的未來。我們也探討過與國際能源議題相關的主題,研究重點是歐洲和北非國家之間的能源轉換政策,該研究提出了一個北海總體規劃,詳細設計了一個讓北海周邊國家都可參與的可再生能源基礎設施。OMA近期舉辦的一次最大規模的展覽是「鄉村」”,展示了我們就鄉村地區對社會發展的影響和潛力所進行的持續研究。我們進行這類研究是希望研究結果能成為未來規劃或政府政策制定的基礎。
OMA在中國
「我們對多樣化的、超越常規類型的建築設計更感興趣。,並且進入了創新產業剛剛起步的廈門、杭州和南京等二線城市。」
九牧創新中心——建築設計 攝影:Xia Zhi;圖片由OMA提供
問:OMA在中國的許多城市都有項目,如北京、深圳、香港、台北、成都及杭州等。與OMA在歐洲的專案相比,OMA在中國多個城市打造的專案有哪些不同之處?
答:從2015年開始,我更參與了亞洲的項目,我意識到亞洲的思維方式跟歐洲很不一樣。在中國,每一個新項目的開發都被寄予很高的期望。無論專案規模如何,人們都會堅持不懈地透過設計推動創新和改變。無論是對建築師來說,還是對開發商和商家來說,這都是一個競爭激烈的環境,因此,大家都爭先恐後地推出創新的概念。這反映出的是與其他地方截然不同的態度,這也是中國的發展速度如此驚人的原因。付出的努力更多,獲得的回報也更多。
歐美的城市化和人口成長大多已經趨於平穩,相對少了一些緊迫感。歐美的建築工程通常需要10年到12年才能完成,多數是按部就班地推進專案進程,著眼於降低風險。我更喜歡快節奏的工作,這也是中國計劃更吸引我的原因。雖然在一些情況下,中國在永續性和建築標準方面仍有改進空間,但是中國充滿活力,又具有超強的集體行動力,能夠創造出有趣又精彩的事物,這顯然更令人矚目。
問:2012年建成的中央電視台(CCTV)總部大樓可以說是OMA在中國的早期代表作,兩座傾斜的塔樓加上75公尺的直角懸臂非常具有挑戰性。 你當時也參與這個計劃了嗎? 十幾年過去了,在你看來,當下中國的建築環境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
答:參與CCTV大樓計劃是一次千載難逢的人生經驗。當時,中國正處於快速的發展和變化之中,2008年北京奧運使中國成為世界的焦點。天時地利人和使CCTV大樓得以順利建成。這是一個非常高強度的項目,我們鹿特丹辦公室60人的團隊參與其中,需要在短短九個月的時間裡,完成方案設計和設計開發。這個專案也對建築業提出了挑戰,因為我們的結構方案非常大膽,突破了當時的慣例。因此,我們特別組成了專家小組,才使專案得以落實。
CCTV大樓於2012年竣工後,中國的建築環境開始改變。城市建設的重點逐漸從一線城市轉移,這促使我們重新思考在這裡的策略。在其他國際建築事務所仍然專注於建造標誌性建築、地標性建築和商業大樓的時候,我們對多樣化的、超越常規類型的建築設計更感興趣,並且進入了創新產業剛剛起步的廈門、杭州和南京等二線城市。
中央電視台主樓——建築設計(2002—2012) 圖片版權:OMA/Philippe Ruault
當我們開始透過新的視野來探索中國的時候,我們OMA亞洲辦公室也開始用不同的方式展現自己,目標是與其他中國建築事務所在同一水平上競爭,這意味著我們需要更加謹慎地對待工作,並更加尊重這裡的工作方式。這些變化發生在2015年到2016年左右,許多當時啟動的計劃現在終於到了完成的階段,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過程。
問:你在設計營商周(BODW)2023做了題為《設計在於規模》的主題演講。我們都知道OMA不僅做建築設計,也做了很多城市規劃。 在你看來,中國為大規模的城市規劃提供了哪些機會?
答:眾所周知,基於政府在各個層面的協調努力,中國的都市化模式非常高效,整體規劃設計預見了未來二三十年的發展變化。然而,中國模式的城市規劃注重指標數字,在城市的建築品質方面,存在著許多項目非常雷同的問題。總體規劃設計的許多部分功能單一、重複,很少考慮到一個地方的文化維度。
我們覺得城市規劃計劃有趣的地方在於,大規模的城市規劃手段很可能對未來城市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如果城市規劃能夠不僅著眼於對汽車流動性和房地產數量的追求,還會更慎重地考慮當地環境、交通問題及未來一代的期望等,中國就有可能成為全球可持續城市化的標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