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urent Ungerer 的艱巨任務:為巴黎地標創作全新視覺形象
c-album 創辦人及行政總裁 Laurent Ungerer 擁有豐富的設計經驗,曾為多個文化地標革新視覺形象,當中包括法國著名的歷史建築巴黎聖母院。他強調在新舊之間拿捏,在尊重和體現歷史的同時,亦可以打破傳統框架,注入新元素。
回想當初獲邀為巴黎聖母院重塑視覺形象,Laurent Ungerer 感到受寵若驚:「自己恍如背負了所有的歷史一樣。」
2019年的一場大火,幾乎摧毀了歷史悠久的巴黎聖母院。自此之後,這座大教堂便一直在修復和重建,連視覺形象也一併革新。為此操刀設計的 Ungerer 當初儘管有所猶豫,但最終仍決定參與其中,負起這個歷史重任。
Ungerer 和 c-album 為這個擁有 400 年歷史的劇團設計了一個全新、充滿現代感的標誌。他表示該劇團過往並沒有特定的視覺形象,也沒有傳統的歷史痕跡,能夠讓他自由發揮。
Ungerer 生於德國藝術世家(其已故的叔叔為屢獲殊榮的法國插畫家兼作家 Tomi Ungerer),童年離不開藝術與設計,經常參觀歐洲各地的博物館。
他憶述:「我從小便浸淫於藝術之中,從事藝術創作就像是我的本能。」
他先在巴黎國立高等裝飾藝術學院(ENSAD)接受培訓,其後加入他的導師和教授 Jean Widmer 的工作室。Jean Widmer 是著名的瑞士平面設計師,曾跟隨前包浩斯(Bauhaus)成員 Johannes Itten 學習。
Ungerer 形容 Widmer 為文化機構品牌形象和設計領域上的先驅,其為龐比度中心所設計的標誌,以兩條線條呈鋸齒形狀貫穿黑色的條紋,正正呈現了建築外牆的經典設計。
Ungerer 在接下來的十年間,與 Widmer 並肩工作,為法國著名的博物館和文化地標創作品牌視覺形象,當中包括奧塞博物館(Musée d'Orsay)、阿拉伯世界文化中心(Institut du Monde Arabe)和法國國家圖書館等。
後來,他創辦自己的工作室 c-album。他說:「『c-album』是生物學家 Carl von Linnaeus 為一種鱗翅目昆蟲的拉丁語命名,其翅膀上有一個白色『c』形的小斑點(『album』在拉丁語意為『白色』),可說是擁有自己字形的蝴蝶。我選擇蝴蝶符號是為了紀念我的祖父,他是一位文化人(我與他是一脈相承的),也是一位偉大的蝴蝶收藏家。」
成立工作室後,他繼續為法國及海外知名文化機構塑造視覺形象。c-album 的客戶包括法蘭西喜劇院(Comédie-Française)、巴黎國立自然史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和阿布扎比羅浮宮。他在十年前亦負責為畢卡索美術館(Musée Picasso)重開而構思平面設計。
c-album 為國立自然史博物館的一個項目,創作了一個奇幻的水母設計。
然而,聖母院是他首次涉獵宗教建築的範疇。
回溯當初與巴黎教區首次會面時的遲疑,他說:「那就像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整個項目實在是太龐大、太複雜。」
為了應付這項新挑戰,Ungerer 化身歷史學家,深入研究聖母院和法國大教堂的歷史。
他解釋說:「第一步是到法國為數眾多的大小教堂朝聖,了解它們的歷史和複雜性。在項目開始的第一年,我甚至沒有動過筆。」
在研究過程中,Ungerer 發現法國的大教堂並沒有統一的設計準則。
他指出:「法國教堂的傳訊設計比較粗糙,所有設計均由義工主導,在建築和視覺設計方面並沒有深入的發展。」
因此,Ungerer 開展了一趟「尋寶之旅」,為聖母院制定設計方案。
Ungerer 負責為將於 2024 年底重新開放的巴黎聖母院設計全新的視覺形象。
Ungerer 和他的團隊於教堂內,探索隱藏在建築的寶藏,觀察能否將之現代化。他表示:「我們慢慢找到設計的方向,為聖母院帶來全新的字母設計。」
Ungerer 和他的團隊亦從 19 世紀負責修復聖母院的建築師兼 ENSAD 教授 Eugène Viollet-le-Duc 的設計中汲取創作靈感,藉此完善巴黎聖母院的全新視覺形象,並會在今年在香港舉行的設計智識周首度揭曉。
他坦言:「 Viollet-le-Duc 不僅是一名建築師和裝飾藝術家,更擔當了平面設計師的角色,創造融合中世紀和現代風格的字體風格。某程度上,我們的創作都是以他的設計為基礎。」
Ungerer深信,了解過去不僅對修復歷史寶藏至關重要,更有助推動文化遺產現代化。設計師往往需要提出強而有力的理由來支持新的想法。因此,設計師先要深入了解歷史,才能為文化遺產邁出新的一步。
他解釋道:「我們不需要完全跟隨歷史或傳統。傳統只是某個時空的當下。有時候你在延續歷史;有時卻是在尋求突破、創新。」
提及創新設計的例子,Ungerer 舉出他在十多年前,為畢卡索美術館翻新而創作的平面設計。該博物館於 1980 年代中期在巴黎開放,展示畢加索繼承人所捐贈的作品,以及當年的視覺形象,其中包括了該位傳奇藝術家肖像的標誌。
2011 年法國國家博物館聯盟與大皇宮合併成為 RMN-GP,c-album 獲委託重塑這個新機構的視覺形象。工作室設計了一個類似大皇宮玻璃屋頂的新月形狀,環繞著「m」符號,將其轉化為一個光之標誌。
當時館長 Anne Baldassari 選擇捨棄舊有的設計,委任 Ungerer 設計博物館現有的黑白標誌,當中某些字母的設計採用了錯落有致的鋪排。
「我們不希望完全參照他的繪畫方式,反而是要作出區別。」Ungerer 解釋他的創作過程,並表示這個設計是為了博物館而創造,並非畢加索本人。「即使畢加索有著重要的歷史地位,我們都希望用全新的方法來表達。」
十多年後的今天,Ungerer 正開始籌備畢卡索美術館的另一個項目,為其宣傳刊物設計新字體,將他十年前的想法落實。
他說:「我猶記得畢卡索美術館重新開放時,我們還有其他想法,但當時無法實行。我們不得不把它們放置在一個時間囊內,留待十年後再打開。」
像對聖母院的期望一樣,這個近期的博物館項目既是一個新開始,亦是這座建築物故事的延續。
他說:「雖然這是近期的項目,但這並不代表它是新的,只是向前邁進一步而已。一個項目永遠沒有完成的一天,我們會繼續將故事延續下去。」
Ungerer 將會出席 2024 年 6 月 25 日至 27 日期間於香港舉行的設計智識周 2024,並發表「永恆之旅:重塑巴黎聖母院品牌形象」主題演講。他更會聯同 Agence NC 創辦人及行政總裁 Nathalie Crinière,在論壇中分享如何透過展覽與策展設計打造非凡體驗。